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很多設計師會根據自己的作品與經驗總結出一套自己適用的設計法則。作為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的德國工業設計大師 Dieter Ram(迪特·拉姆斯)曾提出的「設計十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設計師,至今仍被許多設計後輩與公司奉為圭臬。比如受到大眾所追捧的 APPLE (蘋果)、BRAUN(博朗)還有 MUJI(無印良品)的設計都深受 Dieter 的設計原則影響。但是你在實踐中是不是真的都有遵循那些所謂法則呢?可能偶爾能堅持一下,就算不錯了。
我們從 2017 Innovation By Design Awards 中出任評審和榮獲殊榮的設計師中挑選了幾位,與他們一起探討了下「設計法則」這個有趣的話題。他們會如何總結自己的經驗呢?有沒有一條設計法則是他們永遠也不會做出妥協的呢?以下就是8位傑出設計師的答案。
好設計是無形也是顯而易見的|Good design is both invisible and obvious
Ruthia He, Facebook 產品設計師
「為什麼說好的設計是無形的?」因為設計的本質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理想狀態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其實是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問題的負面影響,最終消除問題本身。在 Facebook,我們並不會為了設計而設計,我們只幫用戶解決問題。事實上,我們很多最優秀的產品設計都是那些人們甚至都不曾察覺到的設計。但與此同時,好的設計也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好設計就像一部好電影– 它要讓人們感覺故事彷彿就發生在自己身邊,所有的人物性格、情節、台詞、燈光和背景都需精心策劃才能為你營造真實的體驗。好的設計同時也應該是不言自明的。它要讓用戶使用起來符合常理簡單自然,一切都是應該有的樣子而沒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我們在 Facebook 做的最多的事情,我們的目標就是將 Facebook 打造成人們心目中對它所期待的樣子。
無視趨勢|Ignore trends
Paula Scher, Pentagram 合夥人
我總是想退一步去思考某個東西。通常大家對某個東西應該怎麼樣會有自己的期望。作為一名平面設計師,這與周圍環境的預期有關:為什麼因為受眾有預期所以某個東西就得是特定的樣子?為什麼它就不可以看起來是別的樣子?為什麼停車場就應該是難看的?還有是誰規定了學校就應該是米黃色的呢?
很多時候一些現象和想法成為約定俗成的規則與慣例並沒有其足夠充分的理由。有時候你是因為無知,也可能就是想提出問題,但可能有時候你只是討厭一個趨勢就想抵制它,逆流而進。不然,為什麼要做?
你想要用作品去慢慢改變人們的常規思維,打破思維的局限,哪怕只是很小的改變。你是真的想提高他們對某個東西的期望,但大多數人認為東西必須就是某個樣子的,他們覺得不需要那些期待。當你與企業交流時,通常會遇到對方總是按同一套路做事,因為他們制定好的流程就是如此。有時,突然之間這些流程式的東西可能就不那麼奏效了,而他們並不明白這是為什麼。這其實是因為期望。這就是你要下功夫的地方。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煩,因為這是顛覆性的。但其實當他們真正體驗過這些突破常規是會擁抱它的。這來自於一開始就要對常規提出質疑,幾乎一切都可以這麼做。一切東西本來就有其很多的內在可能性。
拒絕平庸|Ban mediocrity
Brett Lovelady, Astro Studios 創始人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對抗地心引力」這句話有著強烈的興趣。對我們來說,對抗引力意味著要對遠離平庸這件事充滿激情與鬥志。你要跟期望平庸的勢力作鬥爭。做預期的事情容易,但除此之外你還能做得更多嗎?
首先,你要有目的性有激情地去追逐未知。不僅僅要做得「足夠好」,因為追求速度效率、滿足既定期望都比較容易實現,但不斷突破超越哪怕一點的可能性卻是很難的。這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做好的設計,不僅要將如形式法則、功能、色彩以及材料運用等基本要素做到最好,還要去探尋更靈魂深處的東西,去賦予作品以人格與特徵。此外,也要學會去尋找形成知識產權的機會。我們為客戶設計產品,客戶叫我們做出 X,但我們交出來的作品應該是 X+Y。我們要賦予作品更多的附加值,讓我們在解決好客戶需求的同時也幫他解決其他潛在問題。
好設計要能激發情感|Design to elicit emotion
Diego Zambrano, Work & Co 公司合夥人
作為數字設計師,產品迭代的速度、顯示效果的明晰以及用戶體驗的友好性等極其重要的品質常常是我們做設計時優先考量的。但我認為情感需求在設計決策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對於人跟網站、app、數字化一體機或者電子商務平台交互時的每一個階段的感覺,我都試圖保持最高的敏感度。
比如,拿一個標準的在線購物籃的設計來說。除了「你的訂單正在交付中」這樣的自動化消息提示外,我們還能從哪些方面提升用戶在線購物時的情感體驗?「確認」本身並不是一種感覺,但「安全」、「滿足」、「幸福」應該是每個購物者在付賬流程中都能感覺到的情緒。這些就是我們應該著重思考的地方。
對情感需求的思考要貫穿整個設計過程,從產品的框架設計到字體、顏色的選擇,從交互時長的選擇到對數據加密解密的思考,甚至​​是內容類型的考量比如音頻、照片、視頻等。真正的秘訣在於設計過程中以及用戶測試期間要創作出高保真的原型,而非靜態的線框圖來進行評估。這份工作裡視覺設計與 UX 用戶體驗有著模糊的邊界,這正是它使我著迷的地方。
真誠明確地清楚表達你的目的|Articulate your purpose, honestly and explicitly
Matt Rolandson , Ammunition 合夥人
不可否認的是,不是每一個跟我們一起共事的人都能讓我們感到完全舒服。但好在我們能夠保持意見一致的是,除了以掙錢為目標工作外,我們要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放到明確表達我們要做東西的根本目的上。也許有些人一開始會把這個解讀為我們只想在那些能觸發社會或環境公平的事情上發揮重大作用(當然這也的確很重要),但我們的本意是想說明我們對真誠明確的目的表達方式感興趣,這與目的本身是什麼沒有太大關係。我的意思是,哪怕是簡單如「體驗來自做好啤酒的個人滿足感」或是「幹掉 X 品牌的混蛋」這樣的東西都可以成為非常有用的目的示例。它們的「有用」在於設計出成品以及做出設計決策其實本就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在創意、決策、領導力等方面都能牢牢把握住目的,可以迅速幫助不同團隊的成員協調一致。這種做法絕對可以幫助創作流程走上正軌。聚焦於目的性,對於我們合作過的許多初創企業與早期階段公司都特別有用。創始人不僅要能塑造出自己產品的戰略形態,還應試圖設定一個偉大組織的基調。把現有問題整合到新產品與服務研發的實際行動中,這表明「目的性」是創造企業本身不可或缺持續進行的一部分而非文化的錦上添花。
用戶是真實的人而非統計數據|Users are people, not statistics
Gadi Ami t , New Deal Design 創始人
做好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原則就是始終記得你的設計是服務於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設計針對的不是用戶,不是商業夥伴,不是戰略。它與創新無關,跟設計思維的任何其他特點無關。設計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與個性的表達或者是一個人對設計的體驗。
每次當我在處理設計方面的問題時,我總是傾向於將它們私人化個性化。不是特別為了我自己,而是我想把人放到對象與體驗之前,去體會設計對個人的影響。在設計環節裡,我們時常會忽略這一點。每個人都需要宣傳自我,而談設計的媒體有很多,這其中往往會摻雜很多的商業考量。在我看來,很多談論產品與設計開發的方法論裡都將個人化的觀點過濾掉了。我是很反對這種做法的,所以現在正努力將個性體驗與發自肺腑的設計體驗而非商業技能,重新引入到設計理論裡來。
設計思維並不應該為設計師而生|Design thinking isn’t for designers
Todd Simmons, IBM 品牌體驗與設計中心副總裁
我經常會引述一句話「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那就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是設計師工作的真實寫照。設計就是關於如何引導組織、軟硬件與人才所作出的決策。設計不僅僅是做東西的方式,也是讓有些事情可以發生的方式。只有在預期結果完全實現之後,設計才是完整的。我們應該予以獎勵的也應該是這個。於我而言,自己的設計準則是 Buckminster Fuller(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一句話:「當我致力於解決問題時,我從不考慮關於美的事情;但當我解決了問題之後,解決方案如果不美的話,那就是錯誤的選擇」。
在 IBM,設計無所不在。但你卻很難找到一個設計師。這是因為設計這門學科範圍太寬泛卻深度不夠,使得設計的標籤顯過於單薄了。我想,在未來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獲取到同樣的數據,人人都能用設計思維進行思考,並且每個人的設計研究都引起同樣的反應時,我們做出的東西還會有什麼特別的呢?
如果你看看所有其他的設計類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聲音設計甚至平面設計、產品設計以及室內設計等等—— 你通常可以說出這些領域里杰出設計師的名字。一把 Eames 的椅子跟一把 Saarinen 的椅子之所以會如此不同,是因為它們的設計師被銘記。但是我卻說不出一位軟件設計師的名字。我認為設計已經有點太分散,被過度細分了。我期待著一場設計領域里工藝品質與角色轉換的複興。設計思維應該是本能反應,它可以帶你走得很遠。它並不應該為設計師而生,而是給所有人準備的,也許它並不一定能帶你走到最後。
設計要為大想法服務|Design for the big idea
Yves Behar, Fuseproject 創始人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設計信條是找到項目中、設計概念里或者公司是不是有個「big idea」—— 大想法,這個大想法在未來會不會變得很重要。所謂 big idea,就是用沒人想過的方式改變世界。這種想法出自「設計應該加速新想法採用」的理念。新想法被削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機率總是存在,因為體驗不對、設計不佳甚至價格點定錯都有可能導致 big idea 無法實現。當然 big idea 為合適的設計增強加速的機會也總是存在的。對我個人而言,就是要與 big idea 墜入愛河,然後把所有的創造力、技術技能,以及創意團隊的才智都調動起來,讓那個大想法可以被感知,被看到。
文章出處/ Top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