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幾乎每一位設計師都有過比稿的經歷,這場充滿花俏各式心機的戰爭,只為贏得最後的勝利。
設計師為什麼不喜歡比稿,這就像是問設計為什麼要收費?!
我們都想當人生的贏家,但大部分時候只能無功而返。該如何看待比稿這種形式的存在?對需求方和設計師而言,這會是最好的相處方式嗎?


比稿某種程度上就是免費設計

什麼是比稿?國際通用的解釋是有的廣告主不會將廣告計劃立即委託一家廣告公司,而是讓多家廣告公司彼此競爭,再從中選擇最優秀、最滿意的廣告公司,並支付每位設計師一定費用。
但隨著比稿模式的演變,在設計世界裡,這往往意味著免費的設計。比如要求幾位設計師先給出一份設計方案再進行篩選,或者舉辦一場設計大賽徵集作品,選出最後的優勝者。而對於那些淘汰的設計師而言,可能白白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什麼也沒得到。

「走過最長的路就是客戶爸爸的套路。」

試想,我們去餐廳吃飯會要求試吃滿意了再付錢嗎?去律所會要求找四五位律師各自研究案件,選一位最好的嗎…可以發現,在其他行業很少有人會認同「免費工作」這種荒謬的方式。但在設計行業似乎已成常態。很多時候需求方會理所當然地要求比稿,大環境下,設計師儘管內心不願意也只能選擇接受。
國外知名機構 Zulu Alpha Kilo 創始人 Zak Mrouch 曾經呼籲設計行業拒絕不公平的比稿,他說:「如果我們都不願意替人免費工作,為什麼還要求設計師呢?」 

免費比稿從某種角度是對設計創意價值的不尊重。當設計方案還未最終成型時,我們常常會忽視設計師在最初創意和佈局時所耗費的大量心血,將其視為產品的附加值卻不是產品設計的重要環節。
來自英國的世界頂尖建築設計師 Zaha Hadid,有著建築界「女魔頭」稱號,也曾多次在國際設計競賽中失利。1994 年,Hadid 艱難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 Hadid 方案的實現。他們不願意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皮膚的倫敦女人主持一幢威爾士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

最受爭議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5 年 7 月 17 日宣布,修改 2020 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新國立競技場」的建設計劃。這意味著,Zaha Hadid 為東京 2020 年奧運會設計的「造價最昂貴的體育場館」擱淺,前後歷時兩年,兩經易稿,最終卻歸為一張白紙。即使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她的方案依然可能被棄用,而這背後又花費了 Hadid 工作室 ZHA 多大的精力與付出。

設計師對每一個設計作品的投入,從零開始,從無到有都是一個艱辛創造的過程。希望通過好的設計直達用戶心底,為需求方實現真正的商業價值。然而當越來越多的比稿邀約以及隨之而來的打擊和失望,設計師的價值認同感被剝奪,甚至有借比稿競賽之名剽竊設計師創意,辛苦創作的成果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時,設計師又如何認真對待比稿,設計出需求方想要的方案?

比稿有時會阻礙偉大創意的誕生

比稿往往是設計師與需求方沒有充分溝通所設計出的方案,無法體現設計師的創意品質。需求方在最初簡單說明產品設計需求後,數位設計師根據所描述的這些概念進行設計,過程中可能不會進一步交流。
優秀的設計師在真正投入設計前往往需要投入 50% 以上的精力資源做調研,並與需求方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引導潛在的產品需求,研究目標用戶心理、競品分析、過往的產品形態…才能設計出真正偉大的創意。
比如全球知名設計諮詢公司 IDEO 服務過的客戶遍及各個產業,包括蘋果、微軟、百事、寶潔等知名企業。IDEO 在創意初期會採用特有的基於觀察的調研工作進行充分需求採集,並讓客戶一同參與到創新的過程中真正了解用戶情感訴求。正是秉持這樣對客戶負責的理念,才能在全球範圍內至今擁有長盛不衰的影響力。

讓我們回顧一下比稿的歷史,據稱比稿最先源自《Strategy》雜誌的加拿大年度代理競賽,這樣看來設計師一定不會為《Strategy》雜誌貢獻一毛錢。

當比稿模式發展至今,我們越發看到比稿是對設計資源的巨大浪費。甚至有些設計師已經熟悉比稿的套路,積累大量各種風格的模板,當遇到比稿時直接選出一套往上套,或者費心研究需求方喜好,設計華麗的作品風格吸引眼球,卻不會認真研究產品設計需求,從本質出發解決問題。
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意識到投入並不意味著等值回報,而選擇以這樣的方式應對。萬一中標了呢?夢想還是要有的,否則和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沒中損失也不會很大,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參與比稿,又真的是需求方期待的結果嗎?

比稿最終兩敗俱傷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
需求方往往想通過比稿慎重選擇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但卻忽視了比稿雖然能帶來許多不同的創意方案,但卻並不是尋求設計合作的最好方式,甚至會造成一些潛在的壞處。
設計師在比稿過程中所完成的設計,沒有充分理解需求方想法,缺乏針對性,但這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在比稿中,設計師可能會依據自己的個人設計風格和對產品的想像力進行設計。需求方不能真正了解每一位設計師的水平,對最終作品篩選都是憑藉自己的感性認知做出判斷,而不是專業理性評估,以至於合作中間過程中才發現這或許不是理想中的好拍檔。

比稿是一種過時守舊的方式。與其著迷於一份比稿作品的創意,我們更多地是看設計師過往的設計作品、有無相關項目經驗、設計背景等,整體判斷一名設計師是否適合做項目的產品設計。
在過程中,與設計師持續有效溝通,將你的產品需求充分錶達,或者給到一些設計風格、設計案例的參考,將產品設計需求充分成型,減少後期修改的次數,節約時間成本。並讓設計師在理解產品需求的基礎上自由發揮創意和靈感,也許會誕生下一個偉大的設計作品。
我們把創意集中於真正有需求的行業領域,建立長期信任合作,共同通過好的設計來解決商業問題,這才是所期望看到的設計生態願景。
數英網
中國頂級數字業界平台,探討品牌營銷、市場傳播、廣告創意設計等

文章來源/ 數英網 DIGITALING
作者/ Designup
素材來源/ 數英案例庫

文章出處:ㄇㄞˋ點子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圖1)台北興隆陸橋 
  
早期陸橋的興建主要目的是減少交通事故,往往設置在交通運輸量較大與有校園的路段,其一是為了降低行人、車輛的直接衝突;其二是方便上下學的孩童有一座安全、自在的道路行走。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意大利平面設計師 Andrea Antoni 分享了一組以 PANTONE 為主題的風景照。他從顏色匹配系統中找出原始照片裡所包含的顏色,將對應的 PANTONE 色卡放入畫面裡,使得圖片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一個新的維度。

Antoni 透露說,他對圖像進行了各種不同程度的製作。他可能有意地選擇或省略某些顏色樣本以加強一定程度的色調對比,突顯每個顏色組合的獨特之處。他有時還會把照片作成魚眼視角,以藍色色卡作為主色系,增加圖片的趣味性和創意性,極具吸引力。

這組由 PANTONE 激發的創意想法 Antoni 很久之前就有了,他會在 Ins 上定期發布很多類似的照片。一開始是純粹風景照,再後來就是各類色卡與風景的結合圖。
熱情似火的紅色楓葉,純淨恬淡的藍色湖畔,還有那些五彩斑斕的房屋,每一張都用絢麗的色彩講述著生活與自然,美而生動,充滿活力,讓人沉醉其中。
































Antoni 說:「作為平面設計師,我一直很喜歡 PANTONE 色卡,更享受它給予的快樂和色彩體驗。這些照片反映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保存著我在某些地方的記憶。當我大量修改作品的時候,它重現了我對生活的回憶。」
大自然就是天生的色卡,五彩紛呈,絢爛奪目,顏色賦予的萬物生機在 Antoni 的照片裡表現得洋洋灑灑,十分亮眼,令人忍不住也想把顏色統統收藏起來。如果你想要更多
Antoni 的 PANTONE 照片,可前往 Ins(ID:stailuan)查看喲。

文章出處/ Topys
圖片來源/ Antoni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留白」在設計中的重要性,就如同氧氣之於生物,不過因為無所不在,看不見也摸不著,很容易就忘了它的存在,而留白的技巧也時常被忽略。
有鑑於此,三位在設計圈打滾多年,交手過的客戶來自四面八方,擁有豐富的業界實務經驗的設計師,隨著台灣國內日益勃發的文創與白平面設計思維,開始思考「留白」與「設計」兩者之間的連結,因而催生了第一本說談「留白」的概念實作書籍《留白》


白,是襯托主體與控制閱讀節奏的關鍵性技巧。

設計的留白,到底是什麼?

之所以在留白技巧上花了許多時間經營與推敲,目的就是要讓「白」引爆出來的邊際效應能夠發揮至最大,這也是設計師們特別要去跟客戶闡述的部分。
事實上現在多數人的觀念當中,「白」似乎仍與「沒有東西」畫上等號,因此在工作上我們也很常遇到這樣的要求:
◆能用的空間就不要浪費!
◆不要在版面上留太多白,圖文盡量放大,視覺上看起來比較豐富。
◆版面上還有空白耶?為什麼要多留這一塊然後不把旁邊的圖放大?
有一句話說:「留白技巧的展現,體現設計師畢生功力之所在。」,說了那麼多,到底在設計師的眼中,不做滿的效果,能為客戶帶來的效益到底有多大?

靜態就是一種襯托,動態就是控制節奏

留白的功能是為了:
1. 讓主角被看見。
2. 讓觀看者產生想像與懸疑。
3. 在腦中留下咀嚼作品後的餘韻。
這三點目的,都需要利用留白來控制閱讀的節奏,被引導的速度,就如同一首詩歌般,有它的起承轉合與時間性,就像影片一樣產生了「動態白」與「靜態白」的差別。
什麼是「動態白」呢?如果你對小時候玩過的翻頁書還有印象的話,每一張小圖在每一頁做一點變化,加快速度翻過一頁又一頁,就很像正在跑的影格化身為一部微電影;而「靜態白」就是靜止不動的書頁,不過一旦開始翻動書頁又能成為動態白。隨著視線定睛在某些景物,又是一個定格的移動;每一次視線的移動在腦海中就換一個構圖,因此在平面設計上,靜態與動態並沒有明確的分隔點,是可以隨著閱讀方式、順序來做角色互換的。
閱讀方式,其實依據文化有所不同,比如歐美人就會習慣性先看英文,但如果版面上的其他字體設計比英文大很多,觀看者就能被設計師引導先看到主標題要講的資訊,因為我們的眼球會自動搜尋視覺差異最大的物件,這就是我們想表達的「文字勝負」!

靜態白


背景大量的黃,項是有個性的留白,S 型的馬路讓畫面有「方向性與動態」。

安靜平穩的排版,主題依然能凸顯並清晰。

1/2 主圖,文字雖小但在 1/2 的白當中還是能清楚閱讀。

動態白


視線隨著文字大小游走,畫面中的留白因而產生動態。

由於文字是動態的,因此白變的破碎。趣味的曲面字體讓留白產生流動。
談到靜態白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一般我們打開書本封面後不會單刀直入看見內容,通常會有兩頁至四頁的開門頁(這裡指的是較常見的作法),或許上面只會出現出版社網址、作者的短短一句話或是一段引用自書本內容裡的金句,依照書本性質不同有所差異。
這個開門頁的功能就是「開幕」,很像開戲之前的簾子,而一本書看完之後最後的白頁,則是「閉幕」的效果。閱讀一本書就像是看一場舞台好戲,演員出場之前與退場之後,都需要給觀眾一個深呼吸喘息的時間,就屬於「靜態白」。

文章來源:賣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