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我想你們一定聽多了「小巴厘島」、「小馬爾代夫」、「小聖托里尼」,拍起照來,感覺就像真的像出國到了此處。
調查顯示,72% 的德國人會選擇出國度過悠長假期,於是德國鐵路就與德國奧美、Getty Images 一起創建了一個名為「無需飛行——在德國環遊世界」的 Campaign。團隊利用 Facebook 數據、地理定位技術與 Google 搜索,將德國境內的平價景色與遠近聞名的國外目的地擺在一起,同一種視角和意境。同時輔以機票與車票費用的對比,一目了然。

加拿大溫哥華,車馬費 1072 歐元;德國 Hunsrueck,車馬費 19 歐元。

日本東京,車馬費 1064 歐元;德國漢堡,車馬費 19 歐元。

意大利威尼斯,車馬費 486 歐元;德國漢堡,車馬費 19 歐元。

安第斯山脈,車馬費 650 歐元;德國黑森林,車馬費 19 歐元。

大溪地,車馬費 901 歐元;德國博登湖,車馬費 19 歐元。

荷蘭,車馬費 368 歐元;德國北海,車馬費 19 歐元。
文章出處/ Topys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平岡政展 Hiraoka Masanobu,出生於 1986 年,肄業於日本的 Digital Hollywood University,大四時在平面設計與視覺動畫間面臨抉擇,最終選擇投入動態設計產業。沒受過正規的日式動畫教育,但仍在工作之餘努力自學手繪動畫,一開始從實拍影片的轉描開始,並在不斷努力的創作中累積建立起強烈的個人風格,進而發光發熱。現在則為自由接案的動畫導演,活躍於日本影像動態產業,作品廣泛見於商業短片、MV、動畫影集片頭、以及許多影展與藝術節。
多數人對平岡作品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流暢變幻、顏色粉亮的細膩手繪作畫,動態讓人想到電影《阿基拉》裡那種肌理拉扯、體肉爆裂的衝擊視覺。運用型狀與線條不斷變化的流動感,時而鋼硬分塊,時而柔軟絲滑,動靜交替,中間再穿插膨脹後爆破、聚沫再蒸散、粉裂又溶聚、消失即再現的動態變化,加上協調的配色與各種象徵符號,交織出一段段難以定義的肉體、煙水、眼睛、有機物、男女身軀,帶入一圈圈的萬花筒,化簡為繁,再化繁為簡。
製作上,因為平岡往往是一人獨自創作,所以工作流程上會簡化與彈性許多,前期會畫很草的分鏡或視覺概念圖,手繪動畫則是在 Photoshop 中一張張完成線稿並上色,通常是以一拍二(1 秒 12 張)的品質完成,完成後再進 After Effect 進行剪輯整合,並且加上各種 Motion Graphics 的轉場動態、畫面切割、萬花筒效果與其他視覺特效,最後再輸出成品。
接下來,就讓小編慢慢帶大家來欣賞他一路以來的創作歷程變化吧~

不安與三角形

《Uneasiness and triangle》應該算是平岡確立起目前風格的第一部創作,與後來成熟時期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當時的動態運用還很生澀,構圖運鏡都以簡單的淡入淡出與平移旋轉帶過,把重點放在局部動態的雕琢,以及與音樂呼應的情境氛圍上。

ONE AND THREE FOUR

平岡為日本歌手阿部義晴的「RGB」三部曲系列中的「G」所創作的 MV,這支作品也確立了之後他喜歡加入「萬花筒」視覺的作品特徵。

LAND

平岡大放異彩的作品,也是他個人開始受到廣泛國際注目的個人創作,為他贏得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的許多獎項榮譽,並且被分享在許多動畫論壇上引發熱烈討論。

L’Œil du Cyclone

筆者認為這部作品是平岡的集大成之作,法國音樂團體 EZ3kiel 單曲《暴風之眼》的 MV,幾乎運用上過往的所有技巧,而且敘事上更成熟連貫,視覺上也更舒服自在。

iQOO

平岡為中國手機品牌 iQOO 所繪製的 Logo 動態,但這邊主要是想分享 Frame by Frame Animation 所製作的動態分析影片。可以看出平岡看似絢麗不羈的風格其實依舊遵守著動畫表演中的視覺導引法則,並且會讓焦點物體有著很順暢但誇張的型態變化,尤其在物體出現與消失時特別令人驚奇,變化過程中則會讓動態保持流動感與前後空間,並且運用背景元素來輔助焦點走向,拉出整體影像的深度與變化。

再來,讓我們欣賞一些平岡參與的重要商業和跨領域創作吧!

日清 Hungry Days 系列

日本知名泡麵品牌「日清」找來不同風格的動畫團隊與漫畫家窪之內英策的合作企劃,因為整個系列影片都非常的強大有梗,使得這兩支短片成為平岡最多瀏覽量的作品。


MTV Ident

有血有肉的雋永 12 秒。

ROXY x Masanobu

平岡和衝浪領導品牌 ROXY 的合作影片,各種天、雲、水、海、沫的型狀演繹,並且加入衝浪天后 Stephanie Gilmore 的運動動態。

H’or cafe

小編私心認為是平岡在「萬花筒」變化動態上運用最舒服適度的作品~

飛蓮之音 – More

來自美國加州的實驗音樂鬼才 Flying Lotus 新單曲《More》MV。製作陣容頗強大,找來了不少日本動畫大咖合作,導演是頗負盛名而且多產的渡邊信一郎 。中間有一段強大的動態變化風格很明顯是出自平岡之手,令人印象深刻~

動畫影集 Title

《甜甜私房貓》動畫影集第三季片頭《ねぇ》,可以看到平岡難得用水彩的風格來製作作品,他也是《甜甜私房貓》製作公司 Caviar 的特約導演。另外,平岡還有導演很受注目的《小魔女學園》第二季片尾動畫《透明な翼》。


參考資料
文章出處/ Animapp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文:共益(兼益)公司立法大哉問/楊智銓
近期陸續有相關報導與文章不約而同分享了美國逐漸興起的「訂閱醜食物(Ugly Food/Produce)」趨勢。顧名思義,「醜食物」即賣像不佳的生鮮蔬果,而「訂閱」則是業者的商業模式,讀者大概可以想像得到,相關業者向農民以較低價格收購賣相不佳的蔬果,透過訂閱服務以及專業物流管力,再以明顯低於市價的價格,定期配送鮮食給予訂閱家戶。此舉同時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也讓更多弱勢族群有機會食用生鮮蔬果,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經濟。(同場加映:剩食新商機!這家新創用「訂閱制」開啟醜食革命
美國主要有 3 家業者提供類似的服務,西岸以「Imperfect Produce」(德拉瓦州設立之公司 Imperfect Food, Inc.)為主,而東岸則有「Misfit Market」(德拉瓦州設立之公司 Misfit Market, Inc.)及「Hungry Harvest」(馬里蘭州設立之公司 Hungry Harvest, LLC.)。(註一)
傳統上解決糧食問題的組織,多為非營利組織,如地區型的食物銀行(Food Bank);然而前述 3 家業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營利性的公司組織。從 Imperfect Produce 官網上可以看到 Imperfect Produce 回應「我們不是非營利組織,而是共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表示在商業模式上公司擁戴社會公益的核心價值。」
Imperfect Produce 的官網也說明其選擇設立公益公司的目的,透過企業驅動向善的力量,避免食物浪費,進而讓更多民眾以可負擔價格獲得糧食。雖然創辦人最早是從非營利組織著手,但也發現物流還有成本問題讓產業鏈無法規模化,因此決定以營利事業型態來完成使命。並且透過與營利及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定期捐贈比起過往尚屬非營利組織時更多的糧食給食物銀行。(註二)


(在美國,主要提供醜食訂閱服務的 3 家組織都採用營利性的「共益公司」組織型態。來源:Hungry Harvest

作為一家德拉瓦州共益公司,Imperfect Produce 的組織行為等皆須符合德拉瓦州公司法的規範。主要有 3 個義務,其一、章程載明社會使命,且該使命須對社群或社會有正面影響力,抑或有減少外部性之效;其二、公司負責人或經理人的忠實義務應涵蓋於決策時符合公司章程所載之社會使命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其三、對股東之定期資訊揭露。(註三)惟按照該州法律,定期的共益報告或相關公司行為資訊無須對外公開給大眾參考,僅需於股東會時報告給股東即可。
不過美國國內就 Ugly Food/Produce 產業的規模化亦有批評聲浪,對主要的質疑是因為 Ugly Food 的崛起,影響社區小農契作(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subscriptions, CSAs)的訂閱量與收入,亦有批評相關業者所收購的瑕疵農產品並不全然屬於應銷毀之農產品,尚有機會賣給罐頭加工商或捐贈給食物銀行等之聲浪。(註四)
然而作者認為業者確實達到減少食物浪費的成效,也以低於市價超過 3 成的價格販售新鮮蔬果,讓更多人以可負擔的價格享用。同時企業規模化更能擴大前述的影響力。因此可以知道企業向善的力量與一般非營利組織確實有所差異,也應該給予願意做好事的企業更多鼓勵。
註一:請參公司登記資訊如附圖
註二:Imperfect Produce 於《Are you a nonprofit?》一文中回應外界對於該公司是否為非營利組織的詢問。
註三:詳細法規內容可參德拉瓦州《公司法》第 362 條、第 365 條及第 366 條。
轉自:社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