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經常看到學術機構重新設計識別系統的訊息,也許是時代背景轉換、學校變革等原因,舊有的識別已經無法體現學校精神並傳達正確訊息,因而進行識別重新設計。與一般品牌識別一樣,學校的識別也同樣傳遞理念方針、定位與風格,藉此吸引觀念相近的學子,而現今識別更不侷限於印刷,許多數位上的應用也十分有趣,具有即時的互動性。我們蒐集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學校作為參考,觀察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學術單位如何呈現識別設計系統。

● 早期的學校形象識別

首先,我們可以從歷史中重要的設計學校看出一些識別設計的發展軌跡。在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盛起之時,極具代表性的德國 Bauhaus 在識別設計上也展現出突破性,以彰顯其強調功能主義的理念。當初 Bauhaus 在設計識別時也經過了多重思考,本身已經極具代表性的學校,該如何展現在識別上呢?在1921年,創辦人 Walter Gropius 舉辦了一場比賽,研究生 Oskar Schlemmer 設計了一款顛覆大家思想的識別,精簡的線條和輪廓,幾何的交錯堆疊出學校形象,更加精準的傳遞出了 Bauhaus 所強調的現代主義精神。

1921年,Oskar Schlemmer 設計的學校識別
到了1925年,Bauhaus 遷至 Dessau,設計師 Herbert Bayer 除了是 Bauhaus 的學生以外,也替 Bauhaus 設計了一套識別系統,下方圖示是依然保存良好的信紙設計,在信紙底端可以看到一段文字 “wir schreiben alles klien, denn wir sparen damit zeit” 意思是「我們所有文字都寫得很小,因為節省時間。」

Bauhaus 識別格式應用於信紙設計
而另外一間學校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則是在後現代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所僅僅只有150個學生的學校,拒絕過往制式教育與傳統方法論,挑戰盛行了半世紀以上的功能主義,也將哲學、語言學等跨領域思考帶入設計中,讓設計不單純只是表現圖像,而更具有新時代意義並且顛覆思維的表現。Cranbrook 雖然不是著重單一識別的設計,但是其風格獨特,也是極具象徵性的形象代表。
設計學院的院長 Katherine McCoy 與她的丈夫 Michael McCoy 是主要將批判性思考帶入設計的推手,在1990初期還是手工的年代,設計師對於數位以及電腦依然不熟悉,Katherine McCoy 卻大膽的將數位融入其中,與 Bauhaus 現代主義強調功能不同,反而在設計畫面中省略易讀性,著重於概念的傳遞,當時這些顛覆大膽的文宣設計作品,雖然不是一套制式的識別系統,卻也非常清晰地表現出 Cranbrook 的實驗精神,並進而興起了一股革命性的設計思潮,影響了許多數位時代的設計師們。

Katherin McCoy 於 1980 年為建築系所設計的海報

Katherine McCoy 於 1989 年所設計的海報



1991 年所出版的書籍中收錄了 Cranbrook 學生、教師以及畢業生的著名設計作品。
在簡單瞭解了現代與後現代的設計學校識別發展與概念之後,我們就來仔細欣賞當代世界各地不同學校的設計表現。

● OCAD University

OCAD 是位於加拿大的藝術設計學校,擁有 135 年歷史的它為了因應新的改變,並期望表現出帶領學生探索未來的意象,在 2011 年進行了識別設計系統重新設計,由 Bruce Mau Design (BMD) 設計團隊與學校共同合作。重新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團隊讓學生、員工和各式各樣與學校產生連結的對象共同參與,期望透過使用者看見真正適合的設計方向,有別於以往單純以設計公司以及客戶為導向的設計方法,而是多面向的參與與調查。

重新設計後的 OCAD 識別
設計團隊和參與的大眾不斷思考,該如何用視覺呈現創意和活力,受到 Alsop-design(英國建築師 Will Alsop 的建築風格)建築設計影響和啟發, BMD 最後決定使用黑白為基礎,搭配如同像素的方框,可以裝進學生各種創意和設計。此設計變化性高,每一年方框中的畫面會根據該屆畢業生第一名的設計做更動。BMD 也因為這個識別設計贏得了 CORE77 Design Awards 此獎項。




●  Croydon School of Art

位於倫敦郊區的 School of Art 也是一間老學校,成立於1978年,擁有眾多知名校友:Jamie Reid、Malcolm McLaren、John Rocha 和 David Bowie。在2013年,校方認為需要繼續傳承創新和藝術精神,便決定重新設計識別設計,同時校方也希望此設計能吸引年輕人,並與倫敦街頭風景有連結性,於是他們找來了倫敦的設計公司 Blast 進行這個任務。
完成的設計如下圖,中間撕開的部分代表著這間學校的過去與未來,歷史的足跡讓他們能夠充滿自信的創造未來,此設計的靈感和啟發來自於 Bridget Riley(倫敦藝術家,以反覆的幾何圖形為名)的藝術表現和龐克精神的 Malcolm McLaren(倫敦出生的搖滾歌手)等等。

帶著一點直率和未完成的建構感,從中間撕開的部分讓單純的 “C” 產生了變化,同時也給予這個識別變化彈性,運用不同照片、符號代表不同科系或學校生活等等,而動態的呈現也讓識別更具獨特性。該設計確實充分表現了校方的要求,甚至超越了當時的設想,整體呈現城市的野性和當代的奔放,變化性更替學校加了好多分。





●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再來要介紹的就是赫赫有名的 ArtCenter,1930年就問世的它可說是藝術和設計大學前輩中的前輩,是一所私立的非營利大學。由於原始的設計已代表了現代主義的精神,所以為了維持其一貫的辨識度,在主要視覺表現上並沒有做驚天動地的改造,而是細微的調整修飾,將識別的規範重新統整以便彈性運用於各處。

左 – 之前 / 右 – 之後


在名稱部分,學校將 “Art Center” 中間的空格拿掉,讓兩個單字合併,除了加強視覺的緊密度以外,也能夠與其他同樣出現 “art center” 名稱的組織做區隔,並且更方便於網路上搜尋到。在識別更新後,整體視覺上仍然維持 ArtCenter 一直以來秉持的功能主義精神,僅用簡單的字體、顏色與線條的組合來做表現。



在色彩部分,學校簡史中曾經提到,85年來識別中一直存在的橘色點點,只有在顏色上變換,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顏色較偏向紅色,校方認為和日本國旗過度相似,於是做了修改與調整,而橘色的緣由校方猜測可能是創辦人對於亞洲藝術的偏愛。
在字體的使用上,最先出現在 ArtCenter 的字體是 Helvetica,從 1965 到 1985 年之間,Helvetica 是第一個被使用在 ArtCenter 識別上的字體;再來則輪到 Futura 當家,只不過1990到2005年間,Futura 的光輝似乎被掩蓋在 ArtCenter 自家設計師所設計出的字體之下,Cholla 這款新穎的字體出自設計師 Denise Gonzales Crisp 之手,並且在當時廣泛使用在校內各種製作物上;而後 Univers 於 2006 年被引薦進入 ArtCenter,直到近期的改版才回歸原點—— Neue Haas Grotesk,也就是最初使用的字體 Helvetica 的前身。
在沒有劇烈的設計變動之下,微調後的識別系統能夠更貼近使用的需求,但仍然維持一貫的辨識功能,對於一間具有歷史的設計學校來說也是相當貼切合宜的。





● Karel de Grote Hogeschool

位在比利時的 Karel de Grote Hogeschool (KdG) 成立於 1994 年,是一間合併了13 個天主教大學的學校,小小的學校包含了各式各樣的科系,從商業、科技到設計。但是老舊個識別系統卻俗不可耐,無論是字體的編排方式或字體本身,到小小的方框卻完全看不清楚方框內的文字。在 2015 年底,設計師 Mechelen 為他們重新設計了學校的識別。

左 – 之前 / 右 – 之後
改版後的識別相對簡單明確許多,也確實徹底讓學校改頭換面。當然所有的設計都會有好評和負評,此識別一完成,由於徹底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因此引來不少聲音,表示這個設計過於特異,也有設計師不滿於線條的擺設,甚至認為線條和圓圈讓人聯想到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的識別。無論如何,這個識別確實給了學校相對明確的方向,並且更具有特色和指標性,對於不滿芝加哥當代藝術館識別的人或許會喜歡上這個設計吧!

芝加哥當代美術館識別設計

文章出處:FLi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