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展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展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在《紐約時報》評選出的「2019 年必去的全球 52 個地方」當中,日本的瀨戶內海排名第 7 位。
文章來源/ 數英網 DIGITALING
作者/ Chiara.fan

二、瀨戶內國際藝術節是如何運營的?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舉辦,今年已經是第 4 屆了。三年一屆的藝術節,今年也是第 9 個年頭了。維持一個間隔性這麼長的藝術節的熱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讓我們來看看「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都做了哪一些努力吧。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歷屆海報
海報是我們可以最直觀了解「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風格的媒介,所以在活動的前期宣傳中海報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歷年的海報設計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濃郁的海洋、海港的氣息,十分吻合「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海洋」主題。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2010 年
(2)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2013 年
(3)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2016 年
(4)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2019 年
今年的海報是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親自操刀設計的,主題是「海中的生物」。這 3 張海報分別是「蛸」「鯛」「アナゴ」,拍攝者是上田義彥。
看到今年的海報,大家會不會有點驚訝:前三屆都採是用海洋、海港作為海報的主體,今年為什麼要採用這 3 種魚作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魅力具象化的代表呢?
原研哉大師解釋說:「這是因為,在瀨戶內海生活的居民都熟悉這 3 種魚,所以,它們成為了作為承載『瀨戶內海文化魅力』的新的具象化代表。而且,今年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第 4 個年頭。藝術節需要打破以前的『陳規舊套、千篇一律』的那一套。所以今年的海報與以往不同,首次出現了這些看似在平穩的瀨戶內海的深海裡,卻實際上是在擁擠複雜的環境中生存著的恐怖海洋生物的面孔。」
原研哉大師還表示:「其實,有很多藝術作品,你單單只是從遠處看的話,是看不出有什麼不同的;只有當你近距離觀看時,才會給你帶來震撼心靈的視覺衝擊。並且希望大家好好近距離的欣賞來自藝術家們的新作品。」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周邊產品
除了海報的設計,周邊產品也是抓人眼球,讓大眾感知「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風格的方式之一。
「先行販売(先行販賣)」這個概念在日本十分的常見,就是用一種很「軟」的方式向人們宣傳、預熱一個即將開始活動。
比如說:今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春季開放的時間是從 4 月 26 號開始,但在藝術節還沒有開始的 2 月份,「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就在伊勢丹新宿店這種人流量很大的綜合商場裡,開一個店鋪提前販賣藝術節的周邊產品。像這樣子「活動還沒開始,周邊就已經開始販賣的銷售方式就叫做——『先行販売(先行販賣)』」。
這種銷售方式的優勢是在於,人們會在購物的同時,意外的、無意識的了解到了一個叫作「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存在;而且,對於知道「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存在的消費者來說,就如同是在提醒他們——三年一度的藝術節又要來了,是時候到時候走一波了。
一個限定款帆布包包、一件限定款衣服、再在包包上別幾個限定款徽章,這就是打卡「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標準裝備。拿在手上的通行證、藝術節打卡用護照是藝術節入場證明,而這一身裝扮就彷佛是把自身感知與藝術節融合的證明。
紙媒和線下聯動展的多方位宣傳
在日本,書店和書的種類層出不窮,日本人買實體書的熱情也是非同尋常,以至於亞馬遜的電子書在日本銷量一直都十分低迷。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充分的利用了日本消費者的習慣,聯動各類雜誌周刊和書店為藝術節做宣傳。
比如說:在各大書店的最顯眼的位置,販賣瀨戶內國際藝術的遊覽指南。這份遊覽指南不僅能讓大家提前了解好今年有哪一些值得參觀的作品,還能作為參觀遊覽時的打卡指南。還有一些美學、藝術設計類的雜誌,會把「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上出現的作品做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
不管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遊覽指南也好,還是專業雜誌對作品的詳細介紹也好,都能體現出一點——大眾對於藝術節的接受程度十分的高。正因這種得天獨厚的消費環境,雜誌、書店的聯動宣傳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效。
鶯屋書店
宮脅書店
Casa BRUTUS 設計雜誌
除了線下圖書方面的聯動之外,還會有一些比較輕質的聯動展的開辦。
比如說,在鶯屋書店代官山店的 2 號館 2 樓的咖啡店,就正在舉辦一場特別的聯動展。聯動展上會介紹一些「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上的人氣作品,不僅如此還能把作品的複刻版買回家。這樣子的聯動展,不僅讓消費者可以近距離的了解作品,還能通過周邊產品獲得利潤。由此看來,這樣類型的聯動展,能夠把藝術作品快速變現。
旅遊節期間的官方旅行團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今年針對各國遊客,開放了官方推薦線路遊覽團,有 7 條線路供大家選擇。對於不願意做攻略,又想好好的欣賞藝術作品的小伙伴們來說,值得一試。包船出遊、導遊全程陪同、1 人成團保證出發等誘人的官方遊覽團,再也不怕被留在島上回不了家了。
不得不說,「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真的太細緻了,自主承包了旅遊業務。「官方推薦線路」是最大的賣點,對於想去看展但又不想查攻略的懶人們來說真是一大福音啊。
官方推特和官網的運營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對於官網和推特的運營也十分的上心。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官網界面有多種語言可以選擇,大家想要更多的了解藝術節內容的話,可以選擇簡體中文界面,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些信息只有英文版介紹。
藝術節在推特的運營上也絲毫不馬虎,每個月都有內容在更新,除了藝術節開展的 108 天之外,平日會把舉辦的傳統民俗和學術演講活動一一向大家展現出來,還有藝術節作品的徵集、演講活動聽課的申請都是在推特上告知大家。
藝術節官網
藝術節官方推特
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並不是只顧當下,還放眼未來,讓肩負未來使命的年輕人與兒童等參與到藝術節的籌備和運營工作中,還為其提供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之人合作的機會。比如說: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志願者團體。
「小蝦隊(こえび隊)」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志願者團體的名稱。藝術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年齡的志願者聚集於瀨戶內地區,會在各島開展志願者活動。這個團隊沒有年齡限制,參加時間自由,也可以父母和孩子一同參加。
小蝦志工隊
除了志願者的工作,藝術節的表演活動演員的招募工作也是面向大眾的。比如說:瀨戶內少女歌劇團的團員募集。
從「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運營方式上,我們能夠看出:
在海報設計、周邊產品設計還有官網視覺設計上都很符合這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調性。其次,線下書店和特別展的多聯動開展,讓更多的人群知道這個藝術節的存在。然後,通過不斷的維持運營社交網絡(推特)上的內容,讓人們產生一種「藝術節還在繼續」的錯覺。除此之外,志願者團隊的建立不僅能夠加深與當地人的交流,還能一定程度上減少在人力成本上的支出。

三、寫在最後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度發展,各種產業也不斷地在「升級與淘汰」的過程中循環往復著。這期間就容易出現,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沒跟上時代腳步,而慢慢經濟衰退的城市與地區,「城市復興」就成為了這些城市、地區的首要目標。「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就是一個「復興海洋」比較成功的案例。
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實行委員會會長寫給大家的致謝詞中,提及了 2016 年所取得的成效,如下圖所示:「2016 年第 3 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給當地帶來了 139 億日元的經濟效益,也有不少的家庭感受到當地的魅力選擇移居至此,停辦的學校也再此開班了,當地一點點開始恢復生機。」
因此「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連續成功舉辦,對於國內海島城市又有哪些借鑒和幫助呢?
1、在前期選擇藝術節開發方向的時候,特別注意不能一味的模仿。
藝術節只是一個媒介、一個載體而已,要結合當地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做相應的調整。來感受自然、感受藝術的群眾不會喜歡過於人工開發的、過於商業化的感覺,保持原汁原味人文風情的同時加以藝術創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也是藝術節保持自身特色的關鍵點。
2、如何維持藝術節的長期發展?
在現代,要讓一個新的打卡聖地一夜爆紅十分容易,因此,要長期維持藝術節的客流量,確實一個很大的難題。我們可以藉鑑一下「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做法:藝術節不僅是藝術節,把它打造成為一個十分舒適的旅遊度假區,同時還要打造成一個優質的藝術、文化交流平台。
3、把藝術變得更加平民化,增強大眾對藝術作品欣賞意願。
比起日本,參觀藝術館在國內並不是大眾的習慣。除去北上廣等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與地區,很多城市的人並沒有參加藝術節、觀看藝術作品的意識,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心目當中對藝術還保有著「陽春白雪」的印象,比起藝術館,家長更願意帶著小孩去博物館參觀。雖然說,年輕人勇於嘗試新的東西,但是一時的熱情不可能維持長久。因此,面對大眾的藝術節,不是要把藝術做得多麼抽象、隱晦,而是要巧妙,讓更多的家長和小孩感受到藝術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是能夠互動的作品。
4、創造良好的遊覽環境,體驗感至上。
藝術節可以幫助城市振興,並帶來經濟效益,如果只是維持短時間的暴利的話,經營旅遊型藝術節可不是一個好選擇。畢竟,城市的複興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用心的經營才是成功的關鍵。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在《紐約時報》評選出的「2019 年必去的全球 52 個地方」當中,日本的瀨戶內海排名第 7 位。
文章來源/ 數英網 DIGITALING
作者/ Chiara.fan
這不僅是因為,瀨戶內海擁有美麗的海洋風景,還因為這裡有一個在全球都很出名的藝術打卡聖地——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為期 108 天左右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2019 年官方指南
對於喜愛建築設計、平面設計的朋友們來說,對「瀨戶內國際藝術節」肯定不會感到陌生;在網絡上,各種各樣線路玩法的攻略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你想在這找到一份完美的攻略的話,那你可能就要失望了。
在這篇文章,小編主要從兩個方面去介紹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一是,通過簡要展示藝術節上的藝術作品,去展現一個具有海洋特色的藝術節;二是,通過藝術節的運營方式,去剖析藝術節能夠一直人氣不斷的原因。小編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一、傳播海洋文化的「年輕」藝術節

為什麼以「海洋」為主題?
瀨戶內海地理環境十分特殊,是由大大小小 3 千多個島嶼組合而成的,而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就選擇在其中主要的 12 個島嶼和 2 個港口舉行。從 2010 年至今,已經是第四屆了。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一直以來以「海洋復興」為主題,力爭通過活動,使瀨戶內諸島重現昔日自然與人類交相輝映的盛景,讓瀨戶內海成為全球所有地區的「希望之海」。
雖然瀨戶內國際藝術節舉辦的年份不長,是一個年輕的國際藝術節,但是它的出現實則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瀨戶內海地區經歷了從明治維新、民藝運動到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復興、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與泡沫經濟時期。一部分的島嶼因為近代重工業和採礦業取得了經濟繁榮,但也因為工業污染、老齡化的加劇導致經濟的衰退,「再生」已經成為了這個地區各個島嶼所面臨的嚴重課題。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主題都圍繞著「海洋」而進行的原因。
在藝術節上,都有哪些好的作品?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展品十分的豐富多樣,並分別分散在 12 個島嶼和 2 個港口,如果要短時間看完所有展品,那確實是個考驗體力的藝術巡禮。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出了「部分藝術作品」的介紹,讓大家好好的感受下藝術氛圍。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展品分為「常設展」和「非常設展」。「常設展」指的是,會常年開放參觀的一些作品。「非常設展」指的是,在一段期間內限時開放參觀的作品,由於藝術節上的作品更替比較頻繁,「非常設展」的作品佔比比較高。
「大師之作」的常設展
曾經查過攻略的小伙伴一定會知道「直島」和「豐島」這兩座島嶼。因為這兩座島,匯聚了在國內極其有影響力的兩位大師的作品,分別是:安藤忠雄和草間彌生。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與福武財團在「直島」合作建造了 Benesse House、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南寺、安藤忠雄博物館等一系列經典建築,「直島」都可以稱之為安藤忠雄之島了。
圖片源自 benesse-artsite.jp
除了安藤忠雄之外,直島還有一個顯著的地標,那就是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藝術作品。年幼時就備受「點點」困擾的草間彌生,給我們展示了她極富天賦的藝術世界。去島嶼的盡頭擁抱大南瓜也是很多遊客來直島的第一課。
圖片來源:Twitter@ponimato
在「豐島」最有名的是「豐島美術館」和「心臟音博物館」。「豐島美術館」是由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與日本藝術家內藤禮共同設計完成。「豐島的心臟音博物館」則是由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Boltanski 設計,該藝術家從 2008 年開始蒐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跳聲,目前為止已經收錄了三萬多個生命心跳的聲音。
除此之外,「豐島橫尾館」也很值得一去,可以直接欣賞和感受「橫尾忠則」大師的作品。「橫尾忠則」被大家稱之為「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他把波普繪畫中平面化、色塊化、簡單化的特點與日本的傳統元素結合的非常好,形成了一種極具日本傳統審美的波普風格,他的畫作充分展現了 70 年代日本新浪潮時期作品的特點。
豐島美術館
豐島橫尾館
圖片來源:Twitter@cajyuo
能帶給我們不同感受的「非」常設展
與「直島」和「豐島」不同的是,在其他的島嶼上,沒有了我們普遍熟知的大師之作。但是,藝術是追求「多元化的」、「多樣性的」,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與感受。接下來,小編我挑選了幾部在瀏覽藝術節官方推特時被驚艷到,所以想要分享給大家的藝術作品。
01
這是一個很適合放空的自我的互動裝置。只要把敲擊一下放置在一旁的鐘(有點像木魚的感覺),前方屏幕上的波紋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記錄下那一瞬間敲擊者的狀態。
「鐘舍(Bell Shelter)」 朱哲琴
02
在「寂靜的房間」這部作品這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單調的、無色的」,只有當參觀者進入到這個空間裡,這個空間才會變得豐富多彩。在這裡拍照時,推薦色彩豐富、顏色亮麗的衣服。
「寂靜的房間」
03
這個作品就像是迷失的地下村莊。在這個空間裡面全部都是白色的牆面,與外界的連接是幾扇窗戶,還可以通過一個小洞裡看到一座三重塔,整個氛圍環境給人一種變幻莫測的神秘的「異空間」感。
「迷宮村莊~變幻自在的小巷空間」
圖片來源:Twitter@ryo5748
04
這幅作品被設置在圓頂屋內,畫家用 360° 全景立體畫的形式去展現,畫家自身感受到的瀨戶內海的風景。
大岩島
不在藝術節時期的瀨戶內,是怎麼樣的?
在看過這麼多的展品、藝術品之後,有沒有察覺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其實創造了個可以沉浸式體驗的「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讓瀨戶內海的島嶼們又再次復活了起來。建在島嶼上的這些藝術作品也好,美術館也好,藝術家們都充分利用了瀨戶內優美的自然風景,利用自然界節氣、晝夜的時間上的變化,創造出讓人身臨其境的藝術氛圍。
大家是不是會抱有這樣的疑問:「藝術節開放的這 108 天期間,讓這片島嶼充滿了生機;那在沒有藝術節的時期裡,這片島嶼是不是會變得很蕭條呢? 」
其實,並不會的。這片島嶼上的室外常設展基本上都是全年開放,並且瀨戶內地區會定期舉辦一些文化民俗相關的活動,與此同時還會與大學教授、藝術家合作開辦各種學術演講活動。如果說,藝術節期間吸引了很多外國遊客;那麼在平時,瀨戶內地區更多的是吸引了日本本土的遊客,成為了一個全年都能打卡的藝術之島。
室外作品
室外公共的空間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創作的素材。
這個半透明的休息站,它的屋頂是由各種文字交織而成,當陽光透過屋頂,影子落在地面和水面時十分漂亮。
圖片來源:Twitter@momowork
這是一把位於瀨戶大橋附近,適合休息、發呆時眺望遠處的大橋的長椅。
名為「八人九腳」的椅子
這是一個把「風」可視化了的作品。天氣好的時候,請站在這裡感受風。
圖片來源:Twitter@nocha1630
幾部可以租來騎的自行車,上面用 5 種語言寫著「這世界為何這麼美麗」,很有意思又實用的作品。
傳統民俗活動
除了具有趣味性、體驗性的室外作品之外,藝術節也在有效地運用瀨戶內諸島傳承下來的豐富的生活樣式與藝術形態,如農業及漁業、獅子舞等節日、工區與工業遺產、盆栽等去創造各種民俗體驗活動,比如:太鼓表演和古老的驅趕蟲害儀式。這些民俗活動,在非藝術節期間也照常舉行。
「MEGI-ONI 鬼太鼓」表演
小豆島內陸因為土壤肥沃,農民大多種植水稻,所以每當宣告夏天來臨的時候,都會舉行一個古老的驅趕蟲害儀式。那就是在傍晚,孩子們手拿火把沿著水稻田邊的小路走著,祈禱今年的水稻不會害蟲害。這個古老的儀式,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項了解傳統文化的體驗活動。
學術演講
藝術節不僅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去到那裡創作,還希望通過與從事美術、建築、音樂、表演藝術、科學、文學、思想、國際交流等各領域的人才進行交流,汲取其智慧,引起人們對當地文化的關注,促進區域復興。所以,各種學術演講或者是圓桌會議的活動,全年也是不斷的。
安藤忠雄「藝術的力量」演講會
老電影鑑賞會
香川大學學生作品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