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台灣新聞畫面排版雜亂
台灣新聞媒體的視覺上十分雜亂,例如上圖的畫面在台灣新聞台普遍可見。

 

相比之下,以下這是 CNN 的畫面

阿拉伯半島電視台的畫面

韓國 SBS 電視台的畫面



相較於其他國家冷靜、專業的設計,台灣的新聞畫面熱鬧許多。光是一個畫面就提供觀眾 15 種訊息,各種訊息還用不同顏色和圖示。媒體在短短幾秒鐘內提供那麼多資訊,似乎是件好事?
未必如此。
雜亂畫面增加觀眾心理負擔
新聞台的功能應該是讓觀眾快速掌握最新大事。但台灣新聞在一個畫面塞進滿滿的資訊,而且畫面缺乏適當的排版、設計和整合,使得觀眾必須不斷決定要看哪則資訊,反而增加心理負擔。

為什麼新聞畫面雜亂?

台灣新聞畫面雜亂有三個因素:媒體競爭激烈、濫用的動畫技術、觀眾崇尚感官刺激

媒體市場競爭激烈
1994 年政府開放第四台後,有線及衛星電視的出現打破老三台寡占收視市場的局面。各種綜藝台、電影台、財經台紛紛出現,台灣的新聞台和播報新聞的綜合頻道也增加到 20 
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各家新聞台開始在畫面置入各種眩目的資訊,吸引不同的收視族群。新聞中開始有國際氣象、地方狀況、樂透號碼、股價指數等。佈景配色也從莊重的棕色及深青色,改為鮮豔的紅、橙、青、綠色,試圖營造活潑風格討好觀眾。
於是台灣新聞畫面越來越雜亂。
電腦繪圖技術是催化劑
1987 年台視、中視、華視陸續電腦繪圖。隨著繪圖技術日新月異,跑馬燈、標題花邊、立體圖表、觸碰螢幕等技術推陳出新。甚至出現模擬新聞事件的動畫,在畫面上與主持人互動,協助觀眾理解複雜的資訊。
繪圖技術對於強調視覺刺激的新聞台,可說是如魚得水。新聞台大量運用繪圖技術製作動畫;當重大新聞發生時,新聞畫面不斷切割出更多子畫面,甚至加入「獨家」、「稍後回來」、「現場」等動畫飛入,就怕觀眾覺得畫面不夠精彩而轉台。
只是,無節制的繪圖技術讓新聞畫面的混亂雪上加霜。
觀眾對於感官主義的重視
觀眾看新聞,已經變成是為了獲得感官刺激。台大新聞所教授王泰俐解釋:『「電視新聞感官主義」意指「電視新聞報導以促進閱聽人驚奇、好奇、感動、聳動或娛樂感覺為目的,訴諸感官刺激或情緒反應甚於理性的電視新聞文化」』。
『雖然(觀眾)不滿意新聞的呈現方式與八卦內容,但仍然認為形式與內容能帶來閱聽上的愉悅感受。』觀眾漸漸地是以一種看表演秀的心態在觀看新聞。
觀眾難以抗拒對感官刺激的渴望,讓新聞從傳遞社會消息變成了花團錦簇的實境秀,也讓撩亂的畫面正當化。
如何遏止新聞畫面的惡化?
新聞台使用鮮豔的顏色和醒目的標題,雖然能短暫刺激觀眾的視覺;但久而久之,各家新聞台畫面也大同小異。跑馬燈、翻轉動畫除了降低觀眾接收資訊的效率,造成觀眾壓力,久而久之觀眾也覺得了無新意。
要解決新聞畫面混亂,解救台灣觀眾的眼睛,要從媒體自律下手。
以專業形塑差異化
新聞市場競爭激烈;新聞台害怕觀眾覺得畫面不夠豐富而轉台,於是爭先恐後將大量資訊塞進畫面,並把新聞播報做成娛樂節目。
除此之外,各家新聞台相互模仿,導致每台新聞看起來都一樣。沒有特色,取代性高。
這樣的作法也許在電視頻寬有限,觀眾沒有選擇的時候可以忍受;當人們的注意力轉向網路上五花八門、百花齊放的網路媒體時,電視新聞擁擠的畫面反而更像是犧牲自己的長處,模仿網路版面。
新聞台必須從內容開始差異化。最基本的是新聞台必須更注重篩選資訊,善用電視的臨場感而不是塞擠電視的巨大空間。其次,新聞台應用視覺特效輔助觀眾理解,而不是讓視覺特效喧賓奪主,成為新聞的重點。最後,新聞台應找到獨特的價值定位,讓觀眾感受到新聞專業。
就畫面來說,電視新聞的資訊呈現應符合邏輯思維的順位,降低觀眾壓力,提高觀眾處理資訊的速度。
觀眾決定媒體
新聞媒體常辯稱畫面的設計是因應大部分觀眾的喜好。也許吧。正因為台灣媒體素養的不成熟,導致觀眾被感官刺激控制,無力要求新聞媒體改進,甚至也無力關掉電視。因此電視新聞很方便的賣弄五光十色的視覺設計,卻不重視新聞品質。
如果新聞台能以「資訊傳達的效率」為目標去重新設計新聞畫面,而觀眾也能更加關心自己吃下的精神食糧,台灣的新聞台才有改變的機會。


文章來源:yowu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