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在設計中的重要性,就如同氧氣之於生物,不過因為無所不在,看不見也摸不著,很容易就忘了它的存在,而留白的技巧也時常被忽略。
有鑑於此,三位在設計圈打滾多年,交手過的客戶來自四面八方,擁有豐富的業界實務經驗的設計師,隨著台灣國內日益勃發的文創與白平面設計思維,開始思考「留白」與「設計」兩者之間的連結,因而催生了第一本說談「留白」的概念實作書籍《留白》。
白,是襯托主體與控制閱讀節奏的關鍵性技巧。
設計的留白,到底是什麼?
之所以在留白技巧上花了許多時間經營與推敲,目的就是要讓「白」引爆出來的邊際效應能夠發揮至最大,這也是設計師們特別要去跟客戶闡述的部分。
事實上現在多數人的觀念當中,「白」似乎仍與「沒有東西」畫上等號,因此在工作上我們也很常遇到這樣的要求:
◆能用的空間就不要浪費!
◆不要在版面上留太多白,圖文盡量放大,視覺上看起來比較豐富。
◆版面上還有空白耶?為什麼要多留這一塊然後不把旁邊的圖放大?
◆不要在版面上留太多白,圖文盡量放大,視覺上看起來比較豐富。
◆版面上還有空白耶?為什麼要多留這一塊然後不把旁邊的圖放大?
有一句話說:「留白技巧的展現,體現設計師畢生功力之所在。」,說了那麼多,到底在設計師的眼中,不做滿的效果,能為客戶帶來的效益到底有多大?
靜態就是一種襯托,動態就是控制節奏
留白的功能是為了:
1. 讓主角被看見。
2. 讓觀看者產生想像與懸疑。
3. 在腦中留下咀嚼作品後的餘韻。
2. 讓觀看者產生想像與懸疑。
3. 在腦中留下咀嚼作品後的餘韻。
這三點目的,都需要利用留白來控制閱讀的節奏,被引導的速度,就如同一首詩歌般,有它的起承轉合與時間性,就像影片一樣產生了「動態白」與「靜態白」的差別。
什麼是「動態白」呢?如果你對小時候玩過的翻頁書還有印象的話,每一張小圖在每一頁做一點變化,加快速度翻過一頁又一頁,就很像正在跑的影格化身為一部微電影;而「靜態白」就是靜止不動的書頁,不過一旦開始翻動書頁又能成為動態白。隨著視線定睛在某些景物,又是一個定格的移動;每一次視線的移動在腦海中就換一個構圖,因此在平面設計上,靜態與動態並沒有明確的分隔點,是可以隨著閱讀方式、順序來做角色互換的。
閱讀方式,其實依據文化有所不同,比如歐美人就會習慣性先看英文,但如果版面上的其他字體設計比英文大很多,觀看者就能被設計師引導先看到主標題要講的資訊,因為我們的眼球會自動搜尋視覺差異最大的物件,這就是我們想表達的「文字勝負」!
靜態白
背景大量的黃,項是有個性的留白,S 型的馬路讓畫面有「方向性與動態」。
安靜平穩的排版,主題依然能凸顯並清晰。
1/2 主圖,文字雖小但在 1/2 的白當中還是能清楚閱讀。
動態白
視線隨著文字大小游走,畫面中的留白因而產生動態。
由於文字是動態的,因此白變的破碎。趣味的曲面字體讓留白產生流動。
談到靜態白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一般我們打開書本封面後不會單刀直入看見內容,通常會有兩頁至四頁的開門頁(這裡指的是較常見的作法),或許上面只會出現出版社網址、作者的短短一句話或是一段引用自書本內容裡的金句,依照書本性質不同有所差異。
這個開門頁的功能就是「開幕」,很像開戲之前的簾子,而一本書看完之後最後的白頁,則是「閉幕」的效果。閱讀一本書就像是看一場舞台好戲,演員出場之前與退場之後,都需要給觀眾一個深呼吸喘息的時間,就屬於「靜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