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若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早就自殺了」 這般孤高壯決的話語,也只有草間彌生才說得出。正是這股「捨身為畫」的信念,給予「怪婆婆」對任何她覺得不滿之事,說不的權利。
左:草間彌生;右:草間彌生美術館外觀
最近趁著草間彌生美術館的開幕,Vice 對她進行了次貼身採訪,但他們吃癟了。因為已經敲定了隔天的全程採訪,記者 Dexter 提前一天到達草間女士的工作室,想寒暄幾句拍些素材,可他真的是挑錯了對象。面對「你想用這幅畫表達什麼?」這樣毫無考慮的問題,怪婆婆當天就終止了隔天的採訪,這個問題太讓她失望了。
於是,便有了這段只有59 秒的採訪紀錄。

一點突破

從草間女士的健康考慮,任何一次非藝術創作的活動都在消耗她的生命,因此她必須用最苛刻最任性的態度來對待。對待自己美術館之視覺體系,可想而知,將是場刀鋒上的舞蹈。
左:色部義昭 右:川村紀念館 VI
接過舞會邀請,色部義昭挑起藝術總監的大樑。擁有多次視覺系統設計經驗的他,擅長從客戶提出的多個重點中,提煉出最關鍵的共同點,集中設計力,一點突破。
草間彌生美術館視覺系統,便是這一策略的最佳體現。主要分為四部分:主視覺及其延展、美術館專屬字體符號和標識,還有館內物料設計(如員工服裝、購物袋等包裝)。謹慎地,色部義昭以草間婆婆的簽名為起點,提煉其特點,再延伸至主視覺。不做多餘的詮釋,是設計師對藝術家世界觀的最大致敬。
由草間彌生簽名到特殊字體推導過程
草間彌生美術館主標
邀請函背面
信封樣式 1
文件袋&信封樣式 2
導覽手冊&宣傳單
不同樣式的宣傳單

MORE+

導視設計

從草間婆婆簽名誕生出的字體,也存在於館內標識中。結合友好簡潔的圖形,參觀者不會變蓬頭蒼蠅。
草間彌生美術館建築主體為地上五層、地下一層,一層為入口和美術館商店,二、三層為展示空間,四層為體驗型裝置空間,五層為圖書閱覽室,存放及收藏草間彌生及其工作相關的文件和材料。
1 分鐘走遍美術館 BY 《藝術家》雜誌
草間美術館入口標識
接待處
存包處
衛生間標識
展覽廳方向
電梯旁的樓層信息
詳細的瀏覽順序&參觀者註意事項

延伸品設計

從左至右分別是:手帕、貼紙、購物袋、作品集、紗巾
為使你在草間的世界裡「更難以自拔」,延伸品的設計也費勁心思。從商店的紀念品到員工的體恤,設計師延續「不搶風頭」的主視覺的概念,猶如用白色畫框,襯托出作品的美。設計中有個設計師的巧思,謎底將在照片後揭曉。
開館限量紗巾包裝,像畫框一般展現產品上的草間婆婆畫作的印花
手帕盒表面大量留白,把驚喜留給揭開蓋子的人
手帕盒表面字體燙印工藝細節
員工服裝
這就是巧思,讓你的物品瞬間「草間彌生化」
不搶風頭≠ 輕視細節。不得不提的是購物袋的設計– 結合袋子表面的白色波點,嘗試放入不同的物件,創造你獨有的波點藝術品。
開館限定紀念冊
決定把這個單獨拿來收尾,因為真的很想擁有。作為草間婆婆給色部義昭小組的另一委託,這本開館限定的作品集延續「不存在」的主調,版式中的標題解說都彷彿向後退了三步,奉草間的作品為主。
作品集在工藝上強調質感。獨立黏貼之彩圖充滿顆粒觸感,黑銀雙色燙金字體顯印刷品質。只可惜無法入手。Orz
標題:創作是孤獨的,唯有愛讓你接近藝術
書脊的黑色燙印字體
英日雙語分別採用不同的顏色燙印
草間婆婆的近照
序言部分版式
美術館開幕展作品 1
美術館開幕展作品 2
美術館樓頂裝置-星光之南瓜
館內展出的黑白作品,頗有版畫的感覺
後記
我已經看了無數次的草間彌生美術館視覺系統,每一次我都更確認-這彷彿「不存在」的設計,恰好與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定義好設計的「設計十誡」相符,體現了功能性、含蓄、誠實、關照細節…猶如「沒有設計」。
最重要的,它得到了草間婆婆的肯定(笑)。
文章出處/ 麥芽 M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