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上傳網路不到24小時,已有近4000萬人點閲,評論超過五萬條,人數還在快速激增。是什麼樣的調查紀錄片,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


像春雷一樣,一部討論中國霧霾的調查報導,在兩會前炸開了。中國最有權力的一群人勢必將在3月3日開始的兩會,坐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熱議這部他們已在手機上、電腦前看過的片子──《穹頂之下》。


一切發生太快。

2月28日,《穹頂之下》在優酷網公開24個小時,觀看人次超過3千多萬、評論超過五萬條,人數還在快速激增。
讓人們目瞪口呆、微信上瘋狂議論的影片推手,是一位母親、一個公民、也是前央視知名記者──柴靜。

39歲的柴靜在2003年擔任《新聞調查》記者,因為SARS、礦災和環境調查報導而成名。

我對柴靜的印象是在2010年擔任《天下》北京特派員時,經常看她的報導。鏡頭前的柴靜總素顏、短髮、與受訪者問答時,她少有笑容,眼神警醒、話語銳利。2014年她自央視離職時,不少人調侃離開最靠勢的媒體後,「柴靜還能『看見』什麼?」(《看見》是柴靜暢銷的自傳書名)

但沈寂下來的她,卻悄悄地花了一年時間,自費調查(據她說是一百萬人民幣),調查一個「看不見的黑色敵人」──中國空氣裡的懸浮粒子PM2.5。像是小說家史蒂芬.金撰寫的《Under The Dome》裡,一個透明力場包圍著的小鎮,如今的中國,也住在大氣污染的蒼穹之下。

2010在北京時,街上行走、手牽手購物的情侶還很少戴著口罩;如今的北京經常霧朦朦的,上海、華東也慢慢遭殃,大城市和山西煤礦村一樣污濁。

雖然霧霾早登上國際媒體的頭版,但中國政府卻沒對這國安級的問題,拿出實際有力的作為。

但,一個沒有任何組織做靠山的柴靜,卻讓中國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盯著螢幕看了一晚;讓這兩年在習近平政權下,感到言論自由大幅縮水的媒體,在周日的這一天,拿著片子追問中國官員。

究竟,這104分鐘的《穹頂之下》,顛覆了什麼,又將改變什麼?

時間要回到前年一月份。柴靜回想她自己調查的起心動念(以下為節錄):
「2013年一月份北京,那個月裡有25天霧霾,我那時在陝西、河南、江西、浙西出差,唯一有感覺的是我的喉嚨,但後來回頭看天空,才發現那是覆蓋了二十五個城市,六億人的大霧霾。回到北京後我知道我懷孕了,聽到女兒的心跳那一瞬間,我沒有別的期望,我只期望她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出生就要接受手術,出生就接受麻醉手術……。後我來辭職,陪伴她照顧她,但回家路上我就感到害怕了,空氣裡全是烟薰火燎的味……。那霧霾持續兩個月,這事讓我意識到這霧霾不可能很快過去,就像我十年前在山西生活時,我看到的天空。」

影片裡,柴靜用一個很個人式的、明星式的方法,類似TED Talk的演說,站在舞台中央。她的前頭是一群年輕現場觀眾,她用親身的故事,背後襯著綁著兩束小馬尾的女兒背影,開場感性甚至有點催淚。

她說,她想回答三個問題:「什麼是霧霾?」「它從哪兒來?」「中國該怎麼辦?」
與以往主持時說話的風格相較,柴靜這回節奏更明快些,她說話的速度比台灣紀錄片《看見台灣》裡,吳念真配音快轉多倍;她一邊說書,一邊穿插影片,多半是她在第一線的採訪與紀錄,影片沒有多數紀錄片給人的沈悶感;她是這個視頻裡唯一的明星,其它角色出現的時間多半不超過30秒,說的話都極短但極有力,例如她播放在家鄉山西和小女孩的對話:

「妳見過真正的星星嗎?」
「沒有?」
「妳見過藍顏色的天嗎?」
「見過一點點?」
「見過白雲嗎?」
「沒有。」

 鏡頭特寫停在小女孩稚嫩的臉龐。一切簡潔、動人、有力。

這是場成功的演出。鏡頭經常帶到年輕與母性觀眾的動人表情和憂傷眼神。柴靜很精準地踏步、抑揚頓挫、提出數字、遞以情感,即便我不在現場,我也未能掉出她精準設定的框架。
從一位母親出發,但卻用記者冷靜的腦貫穿104分鐘地解釋何謂霧霾?它從哪兒來?中國該怎麼辦?

柴靜很認真。為了挖掘真相,她曾24小時揹著PM2.5的採樣儀做實驗;她進到煤礦黑戶裡,看公權力管不了的油污廢氣;她在醫院開刀房目睹沒吸煙的患者,肺裡長滿黑色淋巴結;甚至,她到雲南宣威的虎頭村,全世界肺癌最高發的地區之一,看見一位病人身上放了一張去蠅紙,只因咳血咳到沒有力氣驅趕蒼蠅。

柴靜懂得深入淺出。為了解釋細懸浮微粒PM2.5,她和團隊製作了科普動畫,解釋其對身體的影響,請到的旁白是充滿抗議色彩、中國知名搖滾歌手左小祖咒來配音;為了向大眾證明霧霾的嚴重,她向美國NASA提出申請,拿到中國華北上空過去十年的衛星圖片。

柴靜不但挖掘問題,更尋找解方。她既挑戰、也向政府問責;她把焦點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上,交叉訪談三個相關執法單位,舉出政府怠惰的證明;她前往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這兩個在歷史上有過大污染但卻走出光明的城市,再帶觀眾看到一切並非如此絕望。

而柴靜最獨到的,當然是她不藉由傳統主流媒體宣傳,選擇網路、新媒體,在周末的夜晚,在人們慢下腳步的夜裡,向大眾公開她一年的調查結果。

那,還是個有點霧霾感的夜。

一位母親的道德制高點、一位記者的企圖與用功、一位公民的格局與高度,成就了這個一夜之間的上千萬點擊。

而兩會前的時機,柴靜除了透過優酷網,也在人民網(中國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推播,難免讓人疑竇這會否順水推舟讓兩會焦點放在環保與霾害,而忽略過去一年異議人士對民主法治與自由的吶喊,以及中國內部的政治鬥爭?爭議自動消音,議題自動對焦?

無論如何,《穹頂之下》是「中國夢」下的巨大陰影。柴靜某種程度喚醒不少中國記者的記者魂、召喚出關注公共事務的意識(儘管在中國「公民」已是個禁忌字眼)。畢竟在充滿苦痛的中國,需要更多的揭露,更多積極的行動。


以下為影音完整版/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浩淼繁星,言極穹頂,兩會前的這一個周末,是屬於柴靜的。
在一個習慣著睜眼說瞎話的文宣系統中,產生了「看見」的柴靜。然後在一個自我承擔風險、資金以及榮譽的自媒體時代,柴靜又努力去解釋那些「看不見」。
不過真要把柴靜當如娛樂資本論一般的自媒體,把《穹頂之下》當做一次私人恩怨,那就實在是屬於幼稚。
不信看看《穹頂之下》片尾的字幕,裡面每個人都是隱藏的Boss。簡單地說,就是提供技術支持和風格定位的羅永浩團隊+范銘的文案錄影團隊+通過常年客廳社交積累下來的大V智囊團。
同時,柴靜在全片中運用的21個演講技巧,也幾乎堪稱案例教學。


《穹頂之下》片尾的字幕,裡面每個人都是隱藏的Boss,主要是分成三個部分(同時也採訪了兩位參與人員):

1、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看見》的原團隊
以主編范銘、制片人李倫、編導郝俊英以及錄影團隊為主。按名單分析,應該主要以拍攝、文案為主,是幕後主力。

2、然後是羅永浩,以及他的錘子團隊
其中許岑、東東槍、歐陽念念都是錘子的員工。有人說「演講的場位是羅永浩指導的」,然後許岑、歐陽念念都是負責 keynote 製作,看樣子整個TED式的互聯網風格的記者會都是由羅永浩團隊決定。

3、大V記者、調查記者等外腦
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韜、袁凌、黃章晉、楊瀟等人,都是微博公知屆或調查記者圈內赫赫有名的大佬。

數到這裡,可能不加V就會又急吼吼的稱柴靜是「客廳派對主人」了,肯定也會有人稱柴靜是當代林徽因,到底是正常的客廳聚會,還是曖昧昏黃的舞會?或許如何評價柴靜的這次人員聚集,也會折射不同的人心。
當筆者採訪某位參與了此事的「客廳客人」時,他非常精到的點評一句:「林徽因只是個沙龍主持人的角色,柴靜卻每次都在吸收眾家所長,最終推出了讓每個人都嚇一跳的作品。」


下面分析下這篇作品的21個演講技巧,以及她幕後的數十人的團隊構成。

一、范銘團隊有哪些人?范銘是誰?



隨便找期之前的《看見》對比下名單,就能知道此次《穹頂之下》集中了大量的原《看見》團隊的成員。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范銘,據她自我介紹中透漏,她是無錫人,這個可愛的天蠍座女孩1998年入讀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2002年9月進入中央電視台,曾任《新聞調查》、《面對面》編導,CCTV-1《看見》主編。
在CCTV的工作中,范銘和郝俊英、柴靜等三人在合作中成為鐵磁閨蜜,因三人對新聞的執著被稱為「三劍客」。
一位電視界的朋友說,2014年最遺憾的事應該是,老郝(郝俊英)、老范(范銘)、老柴(柴靜)這三劍客離開了公眾的視線」,@-Obscurity-寫道:「看到(霧霾調查)編導是范銘,感覺柴靜她們又回來了。」@洛之秋 說柴靜只是前台,幕後是范銘這樣的專業團隊。@ 格桑小巫說「做過幕後以後就不容易產生偶像情結了,柴靜的這個片子和她以往的作品一樣,最厲害的是范銘。老百姓才崇拜獨行俠,圈內人只欽佩好團隊。」


李倫又是誰?是《看見》和《24小時》的原制片人。
柴靜還曾經發過一篇和李倫相識的博文,裡面詳細記載了李倫是如何給予柴靜施展拳腳的空間的:「我臨時做了幾天《24小時》的主播,跟邱啟明搭檔,他當天重感冒,咳嗽得不得了,有一會兒我實在覺得他夠嗆,就把他的稿子接過來,對觀眾說「讓他歇一下,我來替他播」。我沒有直播經驗,不知道圖和文是按照主持人坐的位置配好的,我這麼一換,導播臨時調換圖都來不及,這要出點事,就算是播出事故了。李倫是制片人,第一責任人。但他不動聲色,節目結束了還噙著點笑。第二天我想在直播中採訪新聞當事人。通常為了避免直播的風險,主播只連線記者,但我職業慣性,覺得採訪當事人是最接近新聞核心的辦法。我倒是不假思索,風險都是李倫擔著,可他鼓勵我這麼做。」

二、羅永浩,以及他的錘子團隊


羅永浩就不說了,點擊原文,我們會附上了一篇《羅永浩跨界對話柴靜:暢談彪悍人生》的對談,從中也能看出兩人在風格上的不同和價值觀上的某種一致。

至於備受好評的keynote風格,則是由錘子團隊的許岑、歐陽念念負責。其中,許岑是早期羅永浩的夥伴之一,與羅老師在電影進修班相識,後加入老羅英語培訓。著名的老羅培訓在迷笛上放的廣告片(mother fu×k那個),就是和他一起做的。錘子科技歷來記者會的keynote製作,均由他負責,之前他還出了一個 keynote 教程,一個英語學習教程,感興趣的人可以搜一搜。歐陽念念則是錘子科技的設計師。

三、大V記者
下面就按片子名單排列了(最後那十幾個我也不認識),不過光看這幾十人名單,也可知柴靜在圈內人脈之廣泛。袁凌告訴娛樂資本論,其實他介入這次的事件比較晚,當時還是一月份他去柴靜家裡看了原版影片,「影片比現在長,片子在中後段延伸到了國家發展模式的探討,但我覺得難以探討清楚,覺得沒必要在一部片子裡操總理該操的心,而且這一部分看起來有點累。我就建議說還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症結上這個主要的邏輯鏈弄清楚,最後再回歸到個體經驗上。」

從最後的影片成片,也確實可以看出柴靜確實采納了袁凌的意見。可以想見,柴靜就是通過這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漸進方式,一步步改造自己的影片作品,最終造就了這一次成功。

羅永浩:錘子科技創始人
李倫:原《看見》的制片人
汪韜:《南方周末》綠版記者,探究中國大氣的第一記者。
袁凌:著名調查記者,曾發表過數十萬字小說、詩歌,出版詩集《石頭憑什麼呼吸》。
史航:編劇、策劃,影評人。
東東槍:文字/創意工作者,網路紅人
丁文山:湖南衛影片道聲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靜相熟於湖南衛視時代。
郝俊英:《看見》「三劍客」之一,著名編導。
土摩托:三聯生活周刊的專欄記者

四、柴靜的21個演講技巧
上面既然分析了那麼多柴靜的幕後團隊構成,下面咱們也具體拆分下,柴靜全篇影片,從案例教學的角度,運用了哪些演講技巧。

同時,如果能活學活用如下技巧,以後無論是技術普及類的培訓,還是企業文化培訓、敬業度培訓、安全作業培訓、追求卓越培訓、互聯網的極致思維培訓,都能無往不利。(以下整理來源於微信號「培訓經理指南」的文章,作者南哥,原文標題《感動3億人背後的21個培訓與演講硬技巧》)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開場
用數據再現當年的情景
並帶出一個有情懷的故事



沒有什麽用聽眾親身經歷之“痛”更能打動聽眾了
所以在最好的培訓素材始終來源學員
這就是內部講師培養的重要意義

人們的認知錯誤首先是從概念開始
好的演講與培訓一定需要
幫助學員就概念進行正確的理解

大氣汙染與城鎮思維情況調研報告
南哥感嘆的是1981年就有了這些研究
而我們的國家卻從未采取過行動!這是城市管理的悲哀啊!

“標記的書籍”是事實的展示
而將文字重新輸入
則為聽眾創造了更好的視覺體驗!

一圖勝千言
善用圖片是一個重要的培訓技巧
特別在影響聽眾態度方面
這一點更為有效

影響學員與聽眾態度的一個很好的策略是
用數據告訴Ta
錯誤行為的嚴重後果

這是激發人類行為最好的方式
通過好的與不好的對比
更能激發人類的行為
這是技術類培訓或演講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何用多種手法將專業概念通俗化
數據的魅力就在於此!
因為ta為實施Duang了一下哎!
在演講與培訓中
用圖文及故事的方式
告訴聽眾現在行為與未來結果
之間的關系
是影響態度的有效策略

在態度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就是引用權威人士的觀念及看法
在使用方式也需引起培訓師的註意
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
引發90後員工的抗拒與挑戰

引發聽眾及學員的思考是最好的互動
這一組數據與懸念很好地實現了這一點

柴靜的演講
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數據
在影響聽眾與學員態度上的魅力
南哥在想,這7%+12%的人怎麽想的
難道停車就不麻煩嗎!

演講中的幽默也可以用在嚴肅話題中
這就是柴靜式新聞的一特點
在中國停車費高了之後是這個樣子

數據的用途真的很多
關鍵是你從哪個角度切入
現在才明白17%的柴油
帶來的危害這麽大!

在改變他人態度的時候
過度的批評會讓對方破罐子破摔
柴靜的這種平靜的方式或許會更有力量

在態度類的教學設計與演講中
一定要闡明到底應該誰為結果負責
否則再好的訓練也只不過是聽聽而已

 到底問題出在哪裏?
對話以及好的問題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策略!

 從輪船、到飛機、到大型工程車
柴靜總能用你熟悉的事物來揭露真相
這是值得每一位培訓者以及演講者深刻學習!


好的態度類的培訓不僅改變聽眾的態度
設計者應該還要為聽眾提供改變行為的工具
(這APP真心不錯,今天肯定上不了了)

好的演講不僅是思想
是觀念,還應該具備行為指南
這一點柴靜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所以好的演講與培訓從來都是精心準備的,都是投入過大量研究的真材實料,從來都是經過嚴格設計與編排的,面對柴靜的演講對於培訓經理而言,你如何能夠在廣泛采集數據的基礎上,真正的將公司的:「人才發展的霧」講清楚? 用良好的方案與演講打動老板與業務經理呢?對於培訓師如何開發出柴靜級別的培訓課程呢?這值得我們反思並付諸於行動!



文章來源: 天下雜誌 指尖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