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中村是位於浙江省餘姚市四明山的次生林腳下的一個小村落,這里地處四明山東麓,有一條小溪穿流而過。
今年年初,鄉伴文旅集團旗下的「原舍樹蛙部落」在中村正式開工,它計劃在這裡打造一個由 12 套樹屋、18 個樹蛙帳篷和戶外營地組成的野外營地。這條穿過中村的小溪,也把樹蛙部落的生態樹屋和配套的俱樂部分隔,它需要盡快落成一座橋,把兩岸聯結起來。



樹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找到了低技術實驗室來為其設計這座橋,並提出了造價低於 5 萬、工期少於一個月、使用年限大於三年即可的條件。
低技術實驗室的成員來自中國鄉建院和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包括 6 名正式成員和 2 名顧問,在去年保定易縣的狼牙山低技術工作營之後成立了這個實驗室,專注於探索低造價、在地材料、非專業建造技術。在中國鄉建院和鄉伴文旅的支持下,目前已經完成公司註冊,接受政府或開發商的委託,做過不少位於鄉村的項目。
和在城市中做建築設計不太一樣,在鄉村,工匠往往是最為核心的角色,他們能夠一人承擔起設計、建造,甚至報價的整個建設過程。因而,對外來的設計師來說,當地工匠的經驗是判斷設計方案可行性的關鍵。
在為中村設計小橋之初,低技術實驗室的成員們想到了因地制宜,打算利用當地豐富的竹林資源建造一座純竹結構的人行橋。不僅如此,他們的設計方案必須要和當地的工匠協商,才能把工匠經驗變成設計環節的一部分。
據低技術實驗室的成員孫久強向《好奇心日報》介紹,這個項目的建造一共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走訪調研和設計,我們和老竹匠了解當地的做法和施工工藝,同時進行針對性的設計。」低技術實驗室希望,這座橋能夠取材自然、邏輯簡單、功能明確、形態有力。他們最初一共提出了四個設計方案,在與 84 歲的老竹匠師傅俞國治溝通之後,最終選擇了形式感較強、師傅也比較熟悉的拱橋結構。



這種拱橋結構的一部分靈感來自於村子裡有百年曆史的白雲橋。受白雲橋在水中倒影的啟發,竹橋的圍欄也使用了竹子,並設計成了上下對稱的拱形結構。
第二個階段的施工期間一共有 23 天。這段時間裡,低技術實驗室小組每天都和工匠在一起,從橋的基礎到結構、圍欄、橋面,控制施工細節。





「施工的時候,因為師傅們不按設計來施工,現場停工了幾次,來討論和解決這個問題,也經常有過爭吵…還有一些可能會增加施工成本的細節,師傅們做不太到位,也是需要我們現場實時盯著的。」孫久強說,這些都是鄉村建設環境下比較常見的問題。
最終,在餘姚中村小溪上架起的這座竹橋,僅花了 2.6 萬,其中 2.1 萬人工費,5000 元材料費。它造價低廉卻質樸優美,僅有 1.2 米的橋身剛好是足夠一人走、另一個人側身而過的尺度,到了晚上,小橋上安裝的燈帶散發著微光,為它增添了一分別樣的美感。




文章出處/ 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