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在《紐約時報》評選出的「2019 年必去的全球 52 個地方」當中,日本的瀨戶內海排名第 7 位。
文章來源/ 數英網 DIGITALING
作者/ Chiara.fan
這不僅是因為,瀨戶內海擁有美麗的海洋風景,還因為這裡有一個在全球都很出名的藝術打卡聖地——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為期 108 天左右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2019 年官方指南
對於喜愛建築設計、平面設計的朋友們來說,對「瀨戶內國際藝術節」肯定不會感到陌生;在網絡上,各種各樣線路玩法的攻略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你想在這找到一份完美的攻略的話,那你可能就要失望了。
在這篇文章,小編主要從兩個方面去介紹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一是,通過簡要展示藝術節上的藝術作品,去展現一個具有海洋特色的藝術節;二是,通過藝術節的運營方式,去剖析藝術節能夠一直人氣不斷的原因。小編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節」。

一、傳播海洋文化的「年輕」藝術節

為什麼以「海洋」為主題?
瀨戶內海地理環境十分特殊,是由大大小小 3 千多個島嶼組合而成的,而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就選擇在其中主要的 12 個島嶼和 2 個港口舉行。從 2010 年至今,已經是第四屆了。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一直以來以「海洋復興」為主題,力爭通過活動,使瀨戶內諸島重現昔日自然與人類交相輝映的盛景,讓瀨戶內海成為全球所有地區的「希望之海」。
雖然瀨戶內國際藝術節舉辦的年份不長,是一個年輕的國際藝術節,但是它的出現實則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瀨戶內海地區經歷了從明治維新、民藝運動到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復興、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與泡沫經濟時期。一部分的島嶼因為近代重工業和採礦業取得了經濟繁榮,但也因為工業污染、老齡化的加劇導致經濟的衰退,「再生」已經成為了這個地區各個島嶼所面臨的嚴重課題。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主題都圍繞著「海洋」而進行的原因。
在藝術節上,都有哪些好的作品?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展品十分的豐富多樣,並分別分散在 12 個島嶼和 2 個港口,如果要短時間看完所有展品,那確實是個考驗體力的藝術巡禮。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出了「部分藝術作品」的介紹,讓大家好好的感受下藝術氛圍。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展品分為「常設展」和「非常設展」。「常設展」指的是,會常年開放參觀的一些作品。「非常設展」指的是,在一段期間內限時開放參觀的作品,由於藝術節上的作品更替比較頻繁,「非常設展」的作品佔比比較高。
「大師之作」的常設展
曾經查過攻略的小伙伴一定會知道「直島」和「豐島」這兩座島嶼。因為這兩座島,匯聚了在國內極其有影響力的兩位大師的作品,分別是:安藤忠雄和草間彌生。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與福武財團在「直島」合作建造了 Benesse House、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南寺、安藤忠雄博物館等一系列經典建築,「直島」都可以稱之為安藤忠雄之島了。
圖片源自 benesse-artsite.jp
除了安藤忠雄之外,直島還有一個顯著的地標,那就是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藝術作品。年幼時就備受「點點」困擾的草間彌生,給我們展示了她極富天賦的藝術世界。去島嶼的盡頭擁抱大南瓜也是很多遊客來直島的第一課。
圖片來源:Twitter@ponimato
在「豐島」最有名的是「豐島美術館」和「心臟音博物館」。「豐島美術館」是由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與日本藝術家內藤禮共同設計完成。「豐島的心臟音博物館」則是由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Boltanski 設計,該藝術家從 2008 年開始蒐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跳聲,目前為止已經收錄了三萬多個生命心跳的聲音。
除此之外,「豐島橫尾館」也很值得一去,可以直接欣賞和感受「橫尾忠則」大師的作品。「橫尾忠則」被大家稱之為「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他把波普繪畫中平面化、色塊化、簡單化的特點與日本的傳統元素結合的非常好,形成了一種極具日本傳統審美的波普風格,他的畫作充分展現了 70 年代日本新浪潮時期作品的特點。
豐島美術館
豐島橫尾館
圖片來源:Twitter@cajyuo
能帶給我們不同感受的「非」常設展
與「直島」和「豐島」不同的是,在其他的島嶼上,沒有了我們普遍熟知的大師之作。但是,藝術是追求「多元化的」、「多樣性的」,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與感受。接下來,小編我挑選了幾部在瀏覽藝術節官方推特時被驚艷到,所以想要分享給大家的藝術作品。
01
這是一個很適合放空的自我的互動裝置。只要把敲擊一下放置在一旁的鐘(有點像木魚的感覺),前方屏幕上的波紋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記錄下那一瞬間敲擊者的狀態。
「鐘舍(Bell Shelter)」 朱哲琴
02
在「寂靜的房間」這部作品這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單調的、無色的」,只有當參觀者進入到這個空間裡,這個空間才會變得豐富多彩。在這裡拍照時,推薦色彩豐富、顏色亮麗的衣服。
「寂靜的房間」
03
這個作品就像是迷失的地下村莊。在這個空間裡面全部都是白色的牆面,與外界的連接是幾扇窗戶,還可以通過一個小洞裡看到一座三重塔,整個氛圍環境給人一種變幻莫測的神秘的「異空間」感。
「迷宮村莊~變幻自在的小巷空間」
圖片來源:Twitter@ryo5748
04
這幅作品被設置在圓頂屋內,畫家用 360° 全景立體畫的形式去展現,畫家自身感受到的瀨戶內海的風景。
大岩島
不在藝術節時期的瀨戶內,是怎麼樣的?
在看過這麼多的展品、藝術品之後,有沒有察覺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其實創造了個可以沉浸式體驗的「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讓瀨戶內海的島嶼們又再次復活了起來。建在島嶼上的這些藝術作品也好,美術館也好,藝術家們都充分利用了瀨戶內優美的自然風景,利用自然界節氣、晝夜的時間上的變化,創造出讓人身臨其境的藝術氛圍。
大家是不是會抱有這樣的疑問:「藝術節開放的這 108 天期間,讓這片島嶼充滿了生機;那在沒有藝術節的時期裡,這片島嶼是不是會變得很蕭條呢? 」
其實,並不會的。這片島嶼上的室外常設展基本上都是全年開放,並且瀨戶內地區會定期舉辦一些文化民俗相關的活動,與此同時還會與大學教授、藝術家合作開辦各種學術演講活動。如果說,藝術節期間吸引了很多外國遊客;那麼在平時,瀨戶內地區更多的是吸引了日本本土的遊客,成為了一個全年都能打卡的藝術之島。
室外作品
室外公共的空間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創作的素材。
這個半透明的休息站,它的屋頂是由各種文字交織而成,當陽光透過屋頂,影子落在地面和水面時十分漂亮。
圖片來源:Twitter@momowork
這是一把位於瀨戶大橋附近,適合休息、發呆時眺望遠處的大橋的長椅。
名為「八人九腳」的椅子
這是一個把「風」可視化了的作品。天氣好的時候,請站在這裡感受風。
圖片來源:Twitter@nocha1630
幾部可以租來騎的自行車,上面用 5 種語言寫著「這世界為何這麼美麗」,很有意思又實用的作品。
傳統民俗活動
除了具有趣味性、體驗性的室外作品之外,藝術節也在有效地運用瀨戶內諸島傳承下來的豐富的生活樣式與藝術形態,如農業及漁業、獅子舞等節日、工區與工業遺產、盆栽等去創造各種民俗體驗活動,比如:太鼓表演和古老的驅趕蟲害儀式。這些民俗活動,在非藝術節期間也照常舉行。
「MEGI-ONI 鬼太鼓」表演
小豆島內陸因為土壤肥沃,農民大多種植水稻,所以每當宣告夏天來臨的時候,都會舉行一個古老的驅趕蟲害儀式。那就是在傍晚,孩子們手拿火把沿著水稻田邊的小路走著,祈禱今年的水稻不會害蟲害。這個古老的儀式,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項了解傳統文化的體驗活動。
學術演講
藝術節不僅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去到那裡創作,還希望通過與從事美術、建築、音樂、表演藝術、科學、文學、思想、國際交流等各領域的人才進行交流,汲取其智慧,引起人們對當地文化的關注,促進區域復興。所以,各種學術演講或者是圓桌會議的活動,全年也是不斷的。
安藤忠雄「藝術的力量」演講會
老電影鑑賞會
香川大學學生作品發表會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我想你們一定聽多了「小巴厘島」、「小馬爾代夫」、「小聖托里尼」,拍起照來,感覺就像真的像出國到了此處。
調查顯示,72% 的德國人會選擇出國度過悠長假期,於是德國鐵路就與德國奧美、Getty Images 一起創建了一個名為「無需飛行——在德國環遊世界」的 Campaign。團隊利用 Facebook 數據、地理定位技術與 Google 搜索,將德國境內的平價景色與遠近聞名的國外目的地擺在一起,同一種視角和意境。同時輔以機票與車票費用的對比,一目了然。

加拿大溫哥華,車馬費 1072 歐元;德國 Hunsrueck,車馬費 19 歐元。

日本東京,車馬費 1064 歐元;德國漢堡,車馬費 19 歐元。

意大利威尼斯,車馬費 486 歐元;德國漢堡,車馬費 19 歐元。

安第斯山脈,車馬費 650 歐元;德國黑森林,車馬費 19 歐元。

大溪地,車馬費 901 歐元;德國博登湖,車馬費 19 歐元。

荷蘭,車馬費 368 歐元;德國北海,車馬費 19 歐元。
文章出處/ Topys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平岡政展 Hiraoka Masanobu,出生於 1986 年,肄業於日本的 Digital Hollywood University,大四時在平面設計與視覺動畫間面臨抉擇,最終選擇投入動態設計產業。沒受過正規的日式動畫教育,但仍在工作之餘努力自學手繪動畫,一開始從實拍影片的轉描開始,並在不斷努力的創作中累積建立起強烈的個人風格,進而發光發熱。現在則為自由接案的動畫導演,活躍於日本影像動態產業,作品廣泛見於商業短片、MV、動畫影集片頭、以及許多影展與藝術節。
多數人對平岡作品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流暢變幻、顏色粉亮的細膩手繪作畫,動態讓人想到電影《阿基拉》裡那種肌理拉扯、體肉爆裂的衝擊視覺。運用型狀與線條不斷變化的流動感,時而鋼硬分塊,時而柔軟絲滑,動靜交替,中間再穿插膨脹後爆破、聚沫再蒸散、粉裂又溶聚、消失即再現的動態變化,加上協調的配色與各種象徵符號,交織出一段段難以定義的肉體、煙水、眼睛、有機物、男女身軀,帶入一圈圈的萬花筒,化簡為繁,再化繁為簡。
製作上,因為平岡往往是一人獨自創作,所以工作流程上會簡化與彈性許多,前期會畫很草的分鏡或視覺概念圖,手繪動畫則是在 Photoshop 中一張張完成線稿並上色,通常是以一拍二(1 秒 12 張)的品質完成,完成後再進 After Effect 進行剪輯整合,並且加上各種 Motion Graphics 的轉場動態、畫面切割、萬花筒效果與其他視覺特效,最後再輸出成品。
接下來,就讓小編慢慢帶大家來欣賞他一路以來的創作歷程變化吧~

不安與三角形

《Uneasiness and triangle》應該算是平岡確立起目前風格的第一部創作,與後來成熟時期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當時的動態運用還很生澀,構圖運鏡都以簡單的淡入淡出與平移旋轉帶過,把重點放在局部動態的雕琢,以及與音樂呼應的情境氛圍上。

ONE AND THREE FOUR

平岡為日本歌手阿部義晴的「RGB」三部曲系列中的「G」所創作的 MV,這支作品也確立了之後他喜歡加入「萬花筒」視覺的作品特徵。

LAND

平岡大放異彩的作品,也是他個人開始受到廣泛國際注目的個人創作,為他贏得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的許多獎項榮譽,並且被分享在許多動畫論壇上引發熱烈討論。

L’Œil du Cyclone

筆者認為這部作品是平岡的集大成之作,法國音樂團體 EZ3kiel 單曲《暴風之眼》的 MV,幾乎運用上過往的所有技巧,而且敘事上更成熟連貫,視覺上也更舒服自在。

iQOO

平岡為中國手機品牌 iQOO 所繪製的 Logo 動態,但這邊主要是想分享 Frame by Frame Animation 所製作的動態分析影片。可以看出平岡看似絢麗不羈的風格其實依舊遵守著動畫表演中的視覺導引法則,並且會讓焦點物體有著很順暢但誇張的型態變化,尤其在物體出現與消失時特別令人驚奇,變化過程中則會讓動態保持流動感與前後空間,並且運用背景元素來輔助焦點走向,拉出整體影像的深度與變化。

再來,讓我們欣賞一些平岡參與的重要商業和跨領域創作吧!

日清 Hungry Days 系列

日本知名泡麵品牌「日清」找來不同風格的動畫團隊與漫畫家窪之內英策的合作企劃,因為整個系列影片都非常的強大有梗,使得這兩支短片成為平岡最多瀏覽量的作品。


MTV Ident

有血有肉的雋永 12 秒。

ROXY x Masanobu

平岡和衝浪領導品牌 ROXY 的合作影片,各種天、雲、水、海、沫的型狀演繹,並且加入衝浪天后 Stephanie Gilmore 的運動動態。

H’or cafe

小編私心認為是平岡在「萬花筒」變化動態上運用最舒服適度的作品~

飛蓮之音 – More

來自美國加州的實驗音樂鬼才 Flying Lotus 新單曲《More》MV。製作陣容頗強大,找來了不少日本動畫大咖合作,導演是頗負盛名而且多產的渡邊信一郎 。中間有一段強大的動態變化風格很明顯是出自平岡之手,令人印象深刻~

動畫影集 Title

《甜甜私房貓》動畫影集第三季片頭《ねぇ》,可以看到平岡難得用水彩的風格來製作作品,他也是《甜甜私房貓》製作公司 Caviar 的特約導演。另外,平岡還有導演很受注目的《小魔女學園》第二季片尾動畫《透明な翼》。


參考資料
文章出處/ Animapp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文:共益(兼益)公司立法大哉問/楊智銓
近期陸續有相關報導與文章不約而同分享了美國逐漸興起的「訂閱醜食物(Ugly Food/Produce)」趨勢。顧名思義,「醜食物」即賣像不佳的生鮮蔬果,而「訂閱」則是業者的商業模式,讀者大概可以想像得到,相關業者向農民以較低價格收購賣相不佳的蔬果,透過訂閱服務以及專業物流管力,再以明顯低於市價的價格,定期配送鮮食給予訂閱家戶。此舉同時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也讓更多弱勢族群有機會食用生鮮蔬果,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經濟。(同場加映:剩食新商機!這家新創用「訂閱制」開啟醜食革命
美國主要有 3 家業者提供類似的服務,西岸以「Imperfect Produce」(德拉瓦州設立之公司 Imperfect Food, Inc.)為主,而東岸則有「Misfit Market」(德拉瓦州設立之公司 Misfit Market, Inc.)及「Hungry Harvest」(馬里蘭州設立之公司 Hungry Harvest, LLC.)。(註一)
傳統上解決糧食問題的組織,多為非營利組織,如地區型的食物銀行(Food Bank);然而前述 3 家業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營利性的公司組織。從 Imperfect Produce 官網上可以看到 Imperfect Produce 回應「我們不是非營利組織,而是共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表示在商業模式上公司擁戴社會公益的核心價值。」
Imperfect Produce 的官網也說明其選擇設立公益公司的目的,透過企業驅動向善的力量,避免食物浪費,進而讓更多民眾以可負擔價格獲得糧食。雖然創辦人最早是從非營利組織著手,但也發現物流還有成本問題讓產業鏈無法規模化,因此決定以營利事業型態來完成使命。並且透過與營利及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定期捐贈比起過往尚屬非營利組織時更多的糧食給食物銀行。(註二)


(在美國,主要提供醜食訂閱服務的 3 家組織都採用營利性的「共益公司」組織型態。來源:Hungry Harvest

作為一家德拉瓦州共益公司,Imperfect Produce 的組織行為等皆須符合德拉瓦州公司法的規範。主要有 3 個義務,其一、章程載明社會使命,且該使命須對社群或社會有正面影響力,抑或有減少外部性之效;其二、公司負責人或經理人的忠實義務應涵蓋於決策時符合公司章程所載之社會使命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其三、對股東之定期資訊揭露。(註三)惟按照該州法律,定期的共益報告或相關公司行為資訊無須對外公開給大眾參考,僅需於股東會時報告給股東即可。
不過美國國內就 Ugly Food/Produce 產業的規模化亦有批評聲浪,對主要的質疑是因為 Ugly Food 的崛起,影響社區小農契作(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subscriptions, CSAs)的訂閱量與收入,亦有批評相關業者所收購的瑕疵農產品並不全然屬於應銷毀之農產品,尚有機會賣給罐頭加工商或捐贈給食物銀行等之聲浪。(註四)
然而作者認為業者確實達到減少食物浪費的成效,也以低於市價超過 3 成的價格販售新鮮蔬果,讓更多人以可負擔的價格享用。同時企業規模化更能擴大前述的影響力。因此可以知道企業向善的力量與一般非營利組織確實有所差異,也應該給予願意做好事的企業更多鼓勵。
註一:請參公司登記資訊如附圖
註二:Imperfect Produce 於《Are you a nonprofit?》一文中回應外界對於該公司是否為非營利組織的詢問。
註三:詳細法規內容可參德拉瓦州《公司法》第 362 條、第 365 條及第 366 條。
轉自:社企流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還記得自己的藥妝店買隱形眼鏡的經歷嗎?蹲在櫃檯前,面對一摞摞碼得整整齊齊的隱形眼鏡盒,哼哧哼哧地翻找著自己需要的度數。一般的隱形眼鏡只會把標有度數的標籤紙貼在紙盒的側邊,而打開外包裝盒,即便是不同度數的隱形眼鏡片看上去也完全一毛一樣。
澳大利亞一家設計工作室 Universal favorite 便洞察到了這一現象,為一家 DTC(direct-to-consumer)隱形眼鏡品牌 dimple 重新設計了產品包裝。這一次,從產品外包裝上便直接與消費者對話。設計師創造了 60 個互補的彩色圓圈,每個圓圈對應不同的度數(從 -12.00 到 +6.00),通過排列組合組成不同的組合套件,由此來方便消費者識別每隻眼睛需要的度數。
「作為一家 DTC 品牌,我們希望大家打開 dimple 包裝就能產生一種完全意想不到的愉悅體驗,」工作室表示,「千禧一代的消費者仍然是品牌瞄中的重點,而 dimple 的定位也是一家生活方式品牌。」 (真是一點不意外,所有的 DTC 品牌都想做生活方式品牌呢。)
看起來,dimple 的包裝設計概念確實能戳到消費者的需求痛點,鮮亮的包裝色彩也為品牌吸引了不少 Z 世代的眼球。但這些圈圈圓圓圈圈搭配不同色彩的組合,著實讓人難以一眼便精準識別並對應到每個圖形對應的度數。有一種情況或許會方便一些當兩隻眼睛度數不一樣的消費者將其買回家,至少可以快速分辨出左右眼鏡片了。
還僅限於記憶力好的人:)
文章出處/ Topys

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無論國內外集資平台上,常常可見各種環保餐具、保溫杯、吸管⋯⋯眾人無不期待透過一次購買,將減塑概念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不過,這可能是你第一次聽到,重複使用的環保棉花棒 XD
(圖片來源:LastSwab 集資頁面)
來自丹麥的 LastSwab 提案團隊,深入研究棉花棒這不起眼的小東西,卻有了驚人的發現。原來,根據統計全球每天生產超過 15 億根棉花棒,而在丹麥鄰國的英國海灘上,平均每走 100 英呎就能找到 9 根棉花棒!
(圖片來源:LastSwab 集資頁面)
同樣對海洋生物造成極大傷害的棉花棒,遲遲得不到世人關注。於是,他們決心投身於此,並研發出名為 LastSwab 的矽膠棉花棒,運用群眾集資的力量,邀請更多和他們持有相同理念的人,共同替地球盡一份心力!
(圖片來源:LastSwab 集資頁面)
LastSwab 這款矽膠棉花棒,最大特點是可重覆使用!集資頁面上提到,使用過後打開熱水加上肥皂或其他清潔用品,即可再次利用。
(圖片來源:LastSwab 集資頁面)
另外,LastSwab 提供兩種不同形狀的棉花頭,分別為一般使用及化妝使用。外加色彩繽紛的收納盒,本身利於生物分解之外,更是方便贊助者依據使用習慣分類、減少弄混的可能。
(圖片來源:LastSwab 集資頁面)
行文至此或許不少讀者還是認為,重複使用的矽膠棉花棒「怕怕的!」提案團隊針對此點,特別在集資頁面裡說明,經過一年多時間測試與打樣,他們有足夠自信所採用的矽膠頭,柔軟度適合敏感族群。
至於大家也十分在乎的「吸水力」這點,的確矽膠不像棉花材質,擁有極佳的滲透性方便吸水;然而,矽膠相較大的表面積,則賦予 LastSwab 絕佳吸附水漬的特性,就算洗澡後拿來掏耳朵也同樣清爽!
(圖片來源:LastSwab 集資頁面)
倒數兩週時間,如今集資金額已破千萬台幣的 LastSwab,成功用理念與實用性,吸引了一大群關注環境議題的消費者贊助!如果你也有興趣,目前仍有早鳥價兩入約 20 美元(相當於 600 多台幣),最快今年 8 月後就能夠拿到它囉~
文章出處/ 群眾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