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雕刻香蕉、鳳梨、原住民等富有台灣意象的漆器稱為「蓬萊塗」,是許多日本遊客指定要購買的紀念品。



台中豐原曾是台灣漆器的外銷重鎮,整個豐原都是漆器廠。

漆器工藝發展奠基於日治時期,由日本匠師來台教授工法;19691989為豐原漆器的黃金時期,一年外銷產值可高達6億多。


豐原區水源路底的中正公園角落,有座獨立式兩層樓,為全台唯一公立的展示漆器的文化館「豐原漆藝館」,館內記錄漆器工藝在中部發展,自萌芽、成長、消退的過程,館內珍藏傳統、現代創作的漆器,記錄了漆藝在時代的轉輪下的演變,其中,還蘊含許多早期豐原人為漆器外銷打拼的美好記憶。

豐原漆藝館長黃成中表示,漆器是一種以生漆塗敷在器物胎體表面作為保護膜制成的工藝品或生活用品,漆藝師傅將漆液塗在器物表層,保護器物免受侵蝕又可以得到美化裝飾的效果,因防潮、防水、耐用,故有「不朽工藝」美稱。

生漆相當珍貴,一棵漆樹一天僅能取得5公克的生漆,故中國古代漆器多為貴族專用。台灣本土漆器發展自日據時期開始,在此之前,民間所用傳統漆器多自福建舶來或是唐山師傅在台製作。

黃成中指出,早年台灣不種漆樹,也沒有漆器工藝人才,台灣早期的漆器多自福建舶來,製作時耗時費工,漆器的價格昂貴,是富貴人家才買得起的貴族用品,民間則將漆器用在年節、祭祀方面,如:待客的菓盒、茶盤,祭祀用的貢盤、神像彩繪等。






早期漆器多製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因價格不斐,富貴人家才會購買的貴族用品。 



漆器價格昂貴  早期富貴人家才買得起

嫁娶時,漆器也是必須添購的物件,女方的嫁妝如梳妝台、珠寶盒、紅眠床均使用漆器,富豪者連新娘乘坐的花轎也要上漆,嫁妝中的漆器越多,新嫁娘在過門後就可得到男方家人尊重,漆器因防潮耐用,代代相傳下成為傳家寶。

台灣漆器工藝的發展啟蒙於日治時代。因漆器是日本廣為使用的生活用品,1895年,台灣割讓與日本,日本有計畫地在台灣培植漆工事業,除引進漆樹、製作推廣漆器,還設立「台中工藝傳習所」教授台人漆器工藝,台灣漆藝自此奠下發展基礎。

黃成中指出,豐原因是全台木材的集散地,為保護木材在運輸時不受碰撞損壞,多會在木頭上塗上一層漆,作為防護,全台有90%的生漆全供應豐原使用,在天時地利之下,豐原也因此醞釀成為漆器工藝發展的溫床。

來自日本四國的「山中公」來台教授漆器工藝,他配合台灣風土民情特色,發展出「蓬萊塗」成為台灣漆藝的代表漆塗。黃成中表示,山中公將如香蕉、鳳梨、原住民等富有台灣意象的事物,雕刻於漆器上稱為「蓬萊塗」,盛載台灣風情的「蓬來塗」迄今許多日本遊客來台觀光,都指定要購買,當作寶島之旅的紀念品。



台灣漆藝代表「蓬萊塗」 日本遊客指定紀念品

師承山中公的陳火慶,則成為第一位台灣學習漆藝的匠師,在日本撤台後,他持續在台傳授漆藝,為台灣本土漆藝發展揭開嶄新面貌。後與賴高山、王清霜,被後人尊稱台灣漆藝界第一代的三巨頭前輩。

台灣漆器的產銷由日本人主導,節儉的台灣人在生活中,沒有使用漆器的習慣。光復後,漆器訂單隨著日本技師一起撤台,許多漆器工廠因此沉寂。民國58年(1969),因日本禁伐天然林以及日本工資上漲,美國來台開拓漆藝市場,日本再度來台下單,台灣漆器市場重新輝煌。

黃成中回憶,「日治時期,日本漆器全數訂單都往台灣下,台人無須憂心訂單只需製作,光復後,國民政府排日,日本訂單中止後,台灣漆器工業一度蕭條,直到民國58年(1969),美國來台設立米爾帕赫羅工廠,專事生產沙拉碗銷售歐美,同時也培訓不少漆藝人才,台灣漆器工藝才由衰轉興。」

「五年代為豐原漆器的黃金時期,家家戶戶做漆器,漆藝匠師一個月的薪資,與小學校長同資!」黃成中指出,民國60年(1971),台灣退出聯合國後,恢復台日交流,日本因工資上漲又禁伐天然林,台灣再次成為日本取貨漆器的「工廠」,大量的訂單飛來,每張都是萬件起跳,需求量驚人!




 早期漆器多製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因價格不斐,富貴人家才會購買的貴族用品。




豐原漆器黃金時期 做一年買一棟透天厝

老一輩豐原人回憶,「早期整條水源路上開設450家漆器廠,每家工廠都有50多位師傅,每月營業額高達上百萬,當時,漆器做一年可買一棟透天厝,如今,卻僅剩不到7家漆器廠。」

黃成中指出,民國58年到78年(19691989),20年為豐原漆藝黃金時期,「家庭即工廠」,挨家挨戶都在做漆藝,阿公、阿嬤從早做到晚,小孩子放學回家,書包一放下,趕忙接手塗漆。

街上的木材行幾乎全都改為漆藝廠,木工師也轉行當漆藝匠,工人只要學會一些皮毛,立刻自行創業接單製作,一年外銷產值高達 6億多!

民國78年(1989),台灣工資上漲,政府實施林木保護政策,在原料供給短缺下,台灣漆器產銷逐漸萎縮。漆器為耗時費力的手工藝品,無法全面自動化,時至今日,漆器工業慢慢移至勞力密集中國大陸、越南地區,昔日豐原漆藝工業的榮景已成為歷史中的紀錄,風華不再。

1996年當時的文建會開始復興傳統工藝,2002年豐原漆藝館成立,成為漆藝的創新與再生的火車頭,館內一樓展出漆器工藝史料、知名藝師的創作,二樓的研習教室則肩負推廣漆藝的重任,時下漆藝也隨著潮流往文創發展,透過精巧設計,展現當地特色,讓藝術走進生活,盼讓本土漆器工藝再生萌芽。



監獄受刑人學漆藝  開闢另一市場

現今創作漆器者,除了傳統漆藝匠師外,另就是監獄內服刑的受刑人,一批批自監所出展的漆藝品,成為了搶手貨,開闢了漆器工藝的另一市場。黃成中表示,漆藝產業開始外移,老一輩的漆藝師傅發覺漆藝沒「錢」途,紛紛要求下一代往其他方向發展,在沒有承襲者之下,漆器工藝自此出現斷層現象。

「漆器工藝製作繁複,耗時費力,是勞力密集的手工藝,但現今卻是各大監獄最受歡迎的傳統工藝」黃成中指出,因監所內不乏人力,受刑者擁有大量的時間可創作,漆藝品屬於藝術品,一件雖要價上萬,但對於漆藝品的收藏家而言,藝術價值高於價格。

黃成中表示,各大監獄為發展「一監一特色」,台中監獄選擇豐原漆器工藝,受刑人創作的漆藝品,一件要價僅一般市價的五分之一,市場接受度高、銷路好,常常年初訂單就已爆滿,台中監獄多年來蟬聯評鑑第一,其他監所也跟隨其腳步,陸續協商漆藝館前往監所教學漆器工藝,漆器工藝在監所獲得極大的發展空間。

時下漆藝品除有傳統木胎體外,還發展出其他陶胎、空胎作法,甚至只要物品上漆後,都可稱為「漆器」。

為推廣漆藝品,傳統漆藝匠師不執著古老作法,紛紛加入文創行列,將葫蘆胎體上漆,做成小小裝飾品,方便遊客輕鬆帶著走,作為豐原葫蘆墩的紀念品;台中市政府更將漆藝品製作為各式菓盒、圓盤等,並在盒上彩繪台中當地特色物件,作為送禮用品之一。




吳樹發表示,上漆時,有時不慎沾到漆液,患處就會發癢,若是長久吸入過多漆氣,身體還會出現過敏現象。



漆器製作全程手工  過程繁複還要看天氣 

漆器工藝因製作工序繁複,漆器匠師在製作時,除得考慮外在環境影響外,還得承受「漆咬」痛苦。製作漆器有30年經驗的吳樹發表示,漆樹上割取出來的乳白色黏液稱為「生漆」,因天然生漆白天產量不如夜間,漆農須在凌晨3時搶在破曉前,頭戴夜間照明燈摸黑採收,十分辛苦,因此有俗諺「做漆不見光」。

現今國內所使用的生漆多自國外進口,但漆器製作仍相當費時費工,全程幾乎全手工,製作工序相當繁瑣,同一個動作必須重複好多次,歷經多次研磨、上漆後,才能將原本粗糙的木頭胎體,變成光滑晶亮的漆器用具。

漆器的製作所需工序過程繁複,可以簡單分為「製胎」、「塗裝」、「推光」三步驟。製胎將木頭切出製作器具的型體,而塗裝則是雕漆或漆繪的裝飾表現,推光則是將漆器做最後的修飾,使其外表光亮。

「漆器製作最少得經過10道工序!」吳樹發指出,製胎在打磨出器物形體後,得經多次的補土、研磨,才能上第一層生漆,經78次的塗抹,漆液滲入胎體中,硬化不變形,才完成打底固胎的動作;接著,塗上各色的彩漆至少三層,下塗漆、中塗漆、上塗漆,漆彩上的越多層,顏色就越飽和,最後才進行雕飾、彩繪、鑲嵌的工法,工序繁複。

吳樹發指出,漆器製作除了手工繁複外,製作時還得考慮天氣、場地等變因,每層漆都需要乾燥的時間及研磨的工序,有時氣候太潮濕漆不易乾,得多等幾天;有時空氣中的灰塵太多,灰塵落到已上漆的胎體上,胎體就報銷了,一切都得重來,耗時費工,製作不易。



身為漆藝匠師  早就習慣漆咬痛楚

「生漆會咬人,被咬到又痛又癢!」吳樹發說,上漆打底時,常不小心就會沾到漆,又痛又癢,雖然生漆對人體無害,但有些特殊體質的人,只要吸到漆氣,身體就會起過敏紅疹,相當難受,而且,漆咬沒藥醫,最佳的良藥就是時間,待效力退卻,身體自然恢復。

「身為漆藝匠師,終年與漆為伍,早就習慣漆咬的痛楚。」吳樹發伸出雙手,一點一點的紅斑,均勻佈滿在手臂上,滿滿都是漆咬痕跡,他拍拍雙手不以為意說「習慣就好!沒被漆咬過,怎麼做漆藝師傅。」

漆器平均製作時間須耗上2個多月時間,才能完成一個,要價不斐,時下許多生活用品,材質類型多元,在價格上較漆器便宜許多,漆器輕易就被取代,逐漸失去銷售市場。


早年漆器外銷鼎盛時期,上門學做漆藝者,門庭若市,如今風華不再,漆器工藝剩下傳統匠師傳承技藝,以及監所受刑人學習製作販售,吳樹發感嘆說:「如今真的有動力要學做漆器的,恐怕僅剩美術專科學校的學生了。」





文章來源: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