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已經走完,2014已經啟程。對於品牌而言,過去的一年,它們都有哪些變化和發展呢?中國的媒體平台《第一財經周刊》對2013一些品牌發展做了一個整理,上至搜索引擎,下至大賣場、便利店。但這邊節錄一些較符合台灣民情的內容,藉由綜觀上億的大陸市場來反觀台灣,或許能對你的品牌2014年的定位、營銷有一些啟示。
在線社交工具:微信的力量(台灣使用facebook的人口較多,但中文網路市場還是以中國大陸為主)
新浪微博仍是第一,但佔比已經從去年的八成下降到了一半不到,崛起的微信大有取代之勢。後者已經迅速進化為一個完整的移動社交平台,不少用戶轉而選擇了這個更加私密的空間。與淘寶合作之後,新浪微博加大了商品交易的比重,而最近對“大V”的打擊給微博造成了新的衝擊。相反,微信的風靡也鞏固了騰訊的巨頭地位,它剛剛成為中國首家市值過千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而這兩者也使得那些傳統SNS網站的活躍度繼續下滑。
在線新聞品牌:各顯其能
(台灣地區網路新聞除了奇摩新聞跟蘋果日報之外似乎並無特別經營這塊,但卻是有潛力的市場)
新浪依舊排在首位,但這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新浪微博,它在上一年已經成為人們首選的新聞來源。網易反超騰訊成為第二,為了爭奪用戶它和搜狐都在新聞客戶端進行了大規模投入,前者延續其所強調的個性和較大尺度的用戶評論,而後者率先跟進了國外的開放平台模式,接入大量媒體和自媒體。不過騰訊新聞客戶端也正在利用其微信平台的推廣進行海量用戶的轉化。在將來,更多的原創內容顯然會是各個門戶努力的重心。
移動運營商:決戰4G時代
移動運營商:決戰4G時代
(在行動網路上台灣還差日韓一大截,在這部分的品牌經營上的確有待加強!!)
中國移動的比例有所提升。雖然iPhone依然缺席,但品牌持續上升的三星、小米和華為都同步推出了移動定制機型,移動缺少選擇的問題得以改善。目前三大運營商都在升級4G網絡,但下一代移動網絡的到來受益最大的還是中國移動,它主導的TD-LTE網絡將兼容全球主流的4G網絡技術,不再是3G時代的一根獨苗。此前由於TD機型匱乏而停留在2G網絡的大量移動用戶很可能會被轉化為4G用戶。
智慧型手機:歷史不值錢
(HTC要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產品品質,在品牌形象的策略也需要再好好思考)
iPhone依然被認為是最好的手機,超過七成受訪公司人首選蘋果與三星。傳統手機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和HTC的號召力在過去兩年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小米等新興國產智能手機品牌,這些品牌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就依靠迎合中國用戶的軟件界面、性價比和突破性的營銷手段蓋過了巨頭們在中國地區十幾年的努力。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市場,沒什麼比歷史更不值錢。
平板電腦:走向普及
(除了3C產品的市場是台灣品牌可以好好把握之外,中小型的科技公司也可以朝APP開發著手,而行動電信公司也需做好配套,這可是未來主流趨勢,錢途無可限量!)
筆記本電腦:蘋果成為第一
(10年前大家還對蘋果的產品有所保留,只習慣用PC,如今蘋果已成為全球最有價值品牌榜首,除了對產品的堅持,精準的定位也是其品牌可以成功的一大要素)
今年的調查中,蘋果一舉超過ThinkPad成為公司人的首選筆記本電腦。出現這種情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iPhone在移動市場建立的品牌形象延伸到了筆記本市場。隨著用戶群體的擴大,國內網銀、火車訂票、輸入法等服務對Mac的支持日漸完善,也減少了用戶的顧慮。與之相對的,PC廠商在英特爾和微軟鼓勵下所推出的平板/筆記本合體設備並未在市場產生太大反響。
電視:智能電視將成主流
(台灣很多廠商也發覺到這片新藍海,紛紛投入,然而除了創新技術,品牌根基穩固,對未來的行銷推廣才是必勝關鍵)
在新興的智能電視市場,國產品牌佔據著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在我們的榜單中,SONY仍居榜首。自兩年前,業內再發展智能電視、重新將觀眾拉回客廳上形成共識,今年上半年銷售數據顯示,智能電視同比增幅超130%。小米、樂視與聯想等新來者都加入了份額的爭奪當中。SONY看起來雖慢半拍,但是與國產品牌不同的是,SONY在硬件技術與娛樂產業鏈方面更具優勢,它擁有電影、音樂業務,還有遊戲、藍光碟機,很可能會後發制人。
快時尚:uniqlo地位鞏固
(近幾年來台灣網路品牌如Lativ也經營的不錯,品質也不輸其他國外平價服飾,可惜在整體形象及設計上還可再繼續努力! 相對的在這樣的景氣中,平價商機仍然是有成長的空間)
uniqlo自去年超過ZARA之後今年的地位更加鞏固。過去一年裡uniqlo再次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擴張速度,門店數量幾乎翻倍超過200家,成為幾大快時尚品牌中門店數量最多的一個。同時它為了強調自己在面料上的優勢將產品重新劃分為12個品牌系列,並推出了LifeWear的概念。最晚進入中國市場的GAP逐漸從學習摸索市場階段進入迅速擴張,排名正在上升。
高級時裝和皮具:炫耀性消費減弱
(在我們一直強調Logo不等於品牌的理念之下,高級品牌去Logo化這一點很值得好好研究思考一下!!)
幾乎所有奢侈品牌最近都在談論的話題是,中國人購買奢侈品的炫耀目的開始減弱,大家更關注品味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這就不難解釋,在今年的調查中,愛馬仕、Chanel這些看起來更“低調奢華”的品牌已經超越了公司人對Gucci的喜愛度,並與LV旗鼓相當。那些綴滿Logo的奢侈品大牌們已經意識到了危機,今年LV、Gucci相繼推出了“去Logo化運動”,發布了一些沒有明顯品牌標識和印記的產品,但效果還不十分明顯。
選秀節目:好聲音仍可維持
(台灣節目主導華人娛樂市場的地位在這幾年逐漸式微,當紅藝人也紛紛出走賺人民幣,即便我們擁有好的人才及創意,還是敵不過中國大陸幾十億的收視人口,而收視習慣也從電視轉為網路居多,台灣娛樂在亞洲已趨為弱勢,再不急起直追很快就會被中日韓給淹沒)
“快樂男聲評委前女友今日離婚恐引發快男收視狂潮,中國好聲音導師火速離婚力挽狂瀾。”這是前不久王菲和汪峰在同一天宣布離婚時網絡用來調侃的話,選秀節目也成為了這個夏天公司人中最熱門的話題。 《中國好聲音》仍然是最受歡迎的選秀類節目,無論是從製作水平、學員質量還是導師的化學反應上來說,它都保持了上一季的水準。而去年受“限娛令”影響的湖南衛視也在《我是歌手》上爭回了一些人氣。
時尚雜誌:康泰納仕(出版社)領先
(時尚所帶來的效益可能遠遠超乎你的想像,一個時尚名人可帶動服裝、彩妝、消費性產品.....等等產業的市場,從百貨公司週年慶的盛況就不難看出時尚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占有多重要的地位了!)
今年跟去年幾乎沒有大的不同,除了GQ在今年超越了瑞麗排名第二。這或多或少能說明男公司人也開始更關注時尚—雖然GQ對社會熱點和價值觀的探討讓它本身就已經褪去了不少時尚雜誌的胭脂氣。當然,這也算是康泰納仕的勝利,這家美國的雜誌出版巨頭的女刊VOGUE和男刊GQ成功地在中國分別佔有最大的讀者群體和品牌知名度。而關於未來,它在媒體業務延伸方面的一系列舉動也值得關注。
彩妝:品牌分散、競爭激烈
(呼應上題的時尚產業,年輕人的消費力也不容小覷,口紅效應的情況下,比起專櫃品牌,台灣像86小舖、小三美日系...等網路商店也趁勢竄起,紛紛開起實體店面,日韓系的平價彩妝在台暢銷,而台灣自創品牌則像BeautyMaker、1028等也追趕在後)
隨著新一代年輕消費者逐漸成為主流,彩妝市場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本土品牌卡姿蘭在今年的調查中上升到了第二位,足以體現大品牌並非不可撼動。另一方面,彩妝市場上還有很多日韓品牌,這幾年裡正在依靠靈活的銷售渠道對中國市場展開強烈的攻勢。儘管化妝品行業常常被評價為“賣廣告多於賣產品”,但要做好“口紅經濟”這門生意,從對消費者的市場感知到對產品和渠道的把控能力仍然是品牌成功的關鍵。
星巴克毫無懸念地蟬聯冠軍,佔比達到67.46%,幾乎是排名第二的COSTA的5倍多。未來星巴克將在中國加快擴張步伐,2014財年其計劃的1400家店中,將有700家位於中國和其它亞太地區,屆時,中國將成為星巴克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不過在看膩了千篇一律的綠色美人魚標誌之後,消費者們也開始渴望更多差異化的選擇,漫咖啡、雕刻時光這樣風格獨特的小型連鎖品牌成長迅速值得注意。
家居連鎖:線上品牌未來可期(線上購物的趨勢未來漸漸像IKEA這樣的家居品牌也加入戰場,可在線上進行居家配色與模擬裝潢,以後只要幾家概念店實際看樣,連家具都不用出門就可以送貨到府,是不是很方便呢)
IKEA和無印良品佔據了超過83%的比例,公司人在家居消費方面對這兩家公司的品牌概念尤為深刻,其背後的共同點是對生活方式的深入理解,基於理解提出的創造性解決方案,以及在品牌意義上尤為重要的統一的品牌形象。國內的家居零售還是停留在重渠道、輕品牌的特點上,產品思路大多是“我要賣什麼”而不是“消費者需要什麼”。另一方面,天貓等平台上的家居電商也快速崛起,除了價格優勢之外,在品牌和生活理念的傳達上也更成熟,值得關注。便利商店:走出安全地帶(小編認為台灣7-11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便利商店,雖然這個源於美國的品牌,又是由日本人發揚光大,但由於7-11在台灣的密度之高,才能造成通路的效益,並且由統一超商自創Open小將跟7select等自有品牌,打造一流超商品牌!)
有著明顯勢力範圍的便利店今年紛紛都跳出了自己的安全地帶,例如羅森首次嘗試進入北京市場,打破了7-Eleven壟斷九年的局面,而幾大便利店品牌都在按照既定計劃進入更多的二三線城市,似乎並沒有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各家便利店在推出自主研發的鮮食產品上尋求差異化的競爭,並且在“便利”上更下工夫,比如全家就與亞馬遜合作收貨自提業務。
以上內容僅舉例幾個產業別做為參考,由於數據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品牌分析,不一定絕對適用台灣市場,所以加入一些海莉小編我對於台灣品牌的觀察,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品牌資訊,不管是在提升自身的企業競爭力,或是為了瞭解對岸市場,希望都有所幫助~
文章來源 / 商界雜誌